血液一般检查一、血红蛋白(Hb)的正常值:成年男性:120g∕L――160g∕L。
成年女性:110g∕L――150g∕L。
新生儿:100g∕L――190g∕L。
二、红细胞(RBC)计数的正常值:成年男性:4---5.5×1012∕L。
成年女性:3.5---5×1012∕L。
新生儿:6---7×1012∕L。
三、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一)两者增高:1、相对性RBC增多:出汗、连续呕吐、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性RBC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OPD;(二)两者减少:轻度:男性低于120g/L,女性90—11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提示: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造血原料不足;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药物性:氯霉素、苯;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如蚕豆病、输血错误;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
四、白细胞(WBC)计数:(一)正常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二)病理性临床意义:1、增高:多见于细菌感染。
2、减少:化疗、白细胞减少症。
五、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一)粒细胞:1、嗜中性粒细胞(N):⑴中性杆状核:1%――5%。
⑵中性分叶核:50――70%。
2、嗜酸性粒细胞:0.5---5%。
3、嗜碱性粒细胞:0%――1%。
(二)淋巴细胞(L):20%――40%。
(三)单核细胞:3%――8%。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病理性临床意义:(一)嗜中性粒细胞升高:1、化脓性感染:为最为常见的原因――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2、白血病:白细胞某一系列细胞异常肿瘤性增生。
3、急性心肌梗死:为严重组织挫伤。
4、急性大出血、溶血。
减少:1、病毒感染:SARS,H5N1,流感,水痘,风疹,伤寒,疟疾;2、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3、药物及理化因素:氯霉素、抗结核药物、X线等;4、自身免疫性疾病:SLE;5、脾亢:肝硬化;(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白血病;减少:伤寒、副伤寒等。
(三)淋巴细胞增高:1、病毒感染:风疹、水痘;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减少:免疫缺陷性疾病;(六)核左移:1、最常见于:感染,尤其是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2、核左移越重:感染越重。
七、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计数:(一)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1、网织RBC增多: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2、网织RBC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二)成人正常值:1、0.5%---1.5% 2、绝对值:24-84×109∕L(三)临床意义:增高: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
八、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一)正常值:(魏氏法)男性:0-15mm∕h末。
女性:0-20mm∕h末。
(二)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2、病理性增快: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贫血;九、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一)出血时间:正常值: 6.9 + 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二)凝血时间:正常值:玻片法:2-5min。
试管法:4-12min。
(三)BT、CT延长:PLT减少、PLT功能不良、血友病:十、血小板(PLT):(一)正常值: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运动后。
2、病理性减少:(1)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2)破坏增多: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肝功能的检查一、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A∕G测定:(一)正常值: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1.5—2.5:1。
(二)临床意义:1、慢性肝炎、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A∕G倒置。
2、血清总蛋白低于60克∕L称为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甲亢、重症结核)。
3、血清总蛋白低于25克∕L时,可发生腹水、水肿。
4、血清总蛋白高于80克∕L称为高蛋白血症(肝硬化、慢性炎症、恶性淋巴瘤、浆C病)。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一)血清总胆红素分: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
(二)正常值:1、血清总胆红素:3.4—17.1 umoI∕L。
2、结合胆红素: 0—6.8 umoI∕L。
3、非结合胆红素:1.7—10.2umoI∕L。
(三)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1、17.1---34.2 umoI∕L为隐性黄疸。
2、34.2--171 umoI∕L为轻度黄疸。
3、171—342 umoI∕L为中度黄疸。
4、大于342umoI∕L为高度黄疸。
三、血清转氨酶:(一)主要有两种: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最多。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最多,其次是肝脏。
(二)正常值:ALT、AST:10-40u/L。
(三)临床意义:1、ALT是反应肝脏损害最灵敏的指标: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引起肝脏损害的疾病均可使此酶升高:胆汁瘀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3、急性心肌梗死:AST明显升高。
四、乳酸脱氢酶(LDH):(一)正常值:104—245 u/L.(二)增高:急慢性肝炎、肝癌、急性心肌梗死、溶血性疾病、白血病;五、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抗—HAV IgM: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HBV潜伏期、急性期、HBV携带者。
(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1、曾经感染过HBV,目前已产生抗体。
2、曾经注射过HBV疫苗。
3、该抗体为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是HBV病毒复制最可靠的指标,说明传染性强。
(四)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 提示过去感染了HBV病毒或现在低水平感染。
抗-HBc IgM阳性:是诊断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提示强传染性。
(五)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持续阳性:说明乙型肝炎V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强。
(六)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阳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大部分已被清除,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
(七)大、小三阳:1、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抗-HBc阳性:说明乙型肝炎V正在大量复制,病人正处于乙肝活动期,传染性较强。
2、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说明病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肾功能测定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一)正常值:成人3.2—7.1 mmoI∕L;儿童1.8—6.5 mmoI∕L(二)临床意义:1、肾前性因素:肾血流不足: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蛋白质分解过盛:急性传染病、脓毒血证、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2、肾脏疾病: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盂肾炎、肾结核;3、肾后性性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二、血肌酐(Cr)测定:正常值:成人全血肌酐:88.8—177umoI∕L;血清或血浆肌酐:男性53—106umoI∕L,女性44—97umoI ∕L三、血清尿素氮(UA)测定:(一)正常值:男性268—488umoI∕L,女性178—387umoI∕L。
(二)临床意义:1、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2、痛风: UA增高是主要诊断依据,800—1500umoI∕L;3、妊娠高血压、白血病、肿瘤;四、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同时明显升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
常用生化测定一、血糖测定:(一)正常值:空腹血糖为3.9—6.1 mmoI∕L;血浆:3.3—5.6 mmoI∕L(二)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进食、情绪激动。
减少:饥饿;2、病理性增高: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颅内高压、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二、脂类及脂蛋白检查:(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成人2.9—6.0 mmoI∕L。
1、增高: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还见于甲减、DM、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2、降低:肝硬化、急性重症肝炎;(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男性0.44—1.76 mmoI∕L;女性0.39—1.49 mmoI∕L。
1、增高: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DM、肾病综合征;2、降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肝功能严重低下;(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多见于心脑血管病、DM、肝炎、肝硬化;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三、血清电解质测定:(一)血清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磷、镁。
(二)血清钾的测定:1、正常值: 成人:3.5---5.1mmoI∕L。
2、临床意义:⑴高血钾:大于5.1mmol∕L;见于:少尿、尿闭,组织破坏,补钾过多,排钾减少。
⑵低血钾:标准:小于3.5mmoI∕L。
见于:a、钾的摄入不足:禁食、低钾饮食b、钾的丢失过多:呕吐、腹泻、大汗、用排钾利尿剂(三)血清钠的测定:1、正常值:成人:136—146mmoI∕L。
2、临床意义:(1)高血钠:输入过量含钠盐的液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外伤。
(2)低血钠:胃肠道失纳(呕吐、腹泻、幽门梗阻、消化系手术后)、尿纳排出过多(DM、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抗利尿激素过多(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右心衰竭)。
(四)血清氯的测定:1、正常值:成人:98—106mmoI∕L。
2、临床意义:⑴增高:见于尿氯化物排出减少,如肾功能衰竭、尿路梗阻、心力衰竭。
⑵降低:同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常伴低氯血症。
(五)血清钙的测定:1、正常值:成人:2.25—2.75mmoI∕L。
2、临床意义:⑴增高:见于摄入钙过多及静脉用钙过量。
⑵降低:钙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
酶学检查淀粉酶(AMS)测定:血清:800—1800U/L;尿液:1000—12000U/L;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测定:急性心肌梗死;免疫学检查一、血清甲胎蛋白测定(AFP):(一)正常值:放射免疫法-血清<25ug/L。
(二)临床意义:1、肝细胞癌:AFP是当前诊断原发性肝C癌最特异性的标志物。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妊娠;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胃癌、胰腺癌;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500U提示近期内曾有链球菌的感染(风湿热、扁条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