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课件111
欢迎走进音乐课堂
凤 阳 花 鼓
杨井中学:刘定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曲, 并通过表演、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 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基本简介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 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 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 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 名的《凤阳歌》 ,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 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 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 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 婉,令人神醉”。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 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 一支凤阳歌”。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 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 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 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 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你们看凤阳如今的美好 景象: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 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 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 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
《风 阳 花 鼓》
重点、难点:四拍子的节奏练习。
4 4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
下课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