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2.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3.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是(学校法学)。
4.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教育法的效力是指教育法的(适用范围),它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6.国家教育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法对教育行使的领导和(管理)的权力。
7.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依据(法律规定),公民在受教育方面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他人为其(受教育权)而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或资格。
8.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9.(教育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10.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11.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12.教育法制监督主要分为(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13.依据《教育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4.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5.根据《学位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6.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
17.我国对学校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和(审批)两种制度。
18.学校内部权力划分的三个主体是(校长)、(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19.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职务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2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2.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业档案的(受教育者)。
23.学生的权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所有公民)的权利;二是指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学生)的权利。
24.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的保护。
25.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26.所有权是物权体系的核心,是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其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基本权能。
27.社会保险一般包括(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五种保险方式。
28.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财)、(费)、(税)、(产)、(社)、(基)。
29.教育经费按用途主要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费)。
30.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了有关的(法律规定)而必须承担的(法定)后果。
31.根据违法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法律责任)。
32.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为(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33.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救济渠道)和其他救济渠道。
34.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
二、简答题1.简答教育法学的特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
2.简答教育法学的发展特点。
经验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3.简答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手教育权的法律性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运行等。
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
三是法律责任与救济。
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等。
4.简答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法学与教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教育法学是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对教育活动进行法律规范的研究。
教育学是对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教育法学与教育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客体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为教育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法学在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等。
5.如何理解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对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其次,教育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这体现了法的强制性的本质特征。
最后,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6.如何理解教育法的渊源。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按照最严格的立法程序指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制定一切法的法源。
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宪法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第二,法律。
这里所说的法律即是指狭义的法律。
狭义的法律是指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法律的制定机构和调整对象不同,法律又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第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第四,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较大的市(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五,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适用于本区域的规范性文件。
第六,规章。
规章一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7.学校教育权的含义及内容是什么。
学校教育权是指国家赋予学校为实现其半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学校教育权属于国家教育权的范畴,学校教育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放弃和转让,即使是以国家非财政性支出为经费来源的学校,其办学宗旨也不可以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相悖,不可以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校的教育权包括: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的权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8.我国主要对哪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
第一,对女子受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少年、青年手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第三,对残疾人手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第四,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第五,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作出了法律保障。
9.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法律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法律规范本身规定的抽象的权利义务是一种纸面上的法律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教育权利义务关系是实际的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教育法律关系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10.教育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方面的条件是抽象的条件,即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它是教育法律规范中假定部分所规定的各种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教育法律规范中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有关行为法律后果的规定就发挥作用,从而使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
11.教育立法权限划分为哪几个层次。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有制定教育法律的权限;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有制定教育行政法规的权限;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的权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制定教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限;国务院所属机关及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有制定教育规章的权限。
12.什么是教育法的解释?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法的解释?教育法的解释是指对教育法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
这种说明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教育法的解释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教育法,保证教育法的适用和遵守。
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教育法的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3.为什么遵守教育法?教育法的遵守是织锦眼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守法是针对一切组织和个人的义务。
《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第五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遵守教育法是教育法实施的重要内容,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教育法,才能保证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保证依法治教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