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智若愚的理解
(图注:2013年4月20日,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靠强力与烧书愚民创造了一个大帝国,中国历史早期的思想争鸣戛然而止。
)
从古至今,名“若愚”的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来自“大智若愚”,而是来自老子的话,《史记》载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取此名,追求的是“君子盛德”之义,希望能成具有盛德的君子。
“大智若愚”一词,可以算作是苏轼首发的,尽管他用的是“如”字,说的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那时的名人中,张王李赵均有叫若愚的。
如果
从深藏的含义来讲,当算语出《论语》,其第二篇《为政》里讲孔子评价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说颜回不愚,却又能不违如愚。
大概可以算作是“大智若愚”。
“愚”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上者为“禺”,下者为“心”。
如果将之归为形声字,则上声下形,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创立六书学说的许慎自己偏不这样,非将这个字归为会意字。
众所周知,会意字,是两个或三个组合独体字,联合起来表示该字的意思。
如人走累了,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当然要找个阴凉的地方,就造了个会意字,人和木,成了“休”。
至于“愚”,《说文解字》云:“从心,从禺。
禺,猴属,兽之愚者。
”说此字从心从禺,当然没有问题,可是说其义是指猴之心智,还说猴是兽中的愚者,当然要遭来非议。
清代的文字学家王筠就说:“谓猴为愚,即属不经。
”可是他是吃《说文解字》这碗饭的,便又说:“末二句,后人所增。
”也就是说,许老先生是不会犯错误的,是后来的愚蠢的人加进去的。
可是,谁和猴子有如此深仇大恨,要来诬蔑这么聪明的动物,而且还写进如此权威的字书中?不知道,我猜,或许没有人增末二句,本来就是许慎自己写的,也许因为他厌恶猴子的那种小聪明,即后来日语中的“猿知惠”,这种小聪明可能就是“愚”。
“智”是和“愚”相对的,不智则愚,不愚则智。
“智”和“知”起初是不分的,“知”是可以读作四声的“智”,又是读作平声的“知”。
《说文解字》里将“知”也归为会意字,解释为“词”,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的“词”。
“词”又是什么?许慎解释说,“意内而言外也”。
由于这“知”字是由“矢”和“口”合成的,是会意字,就有像箭(矢)一样快的意思。
这快,并不仅仅是口快,联系到“意内而言外”,我们知道是大脑反应速度快。
大脑快,“知道”得就快,所以就比别人知道得多;比别人知道得多,知识就丰富,那么就自然“知”,也就是“智”。
反之,反应速度慢,说话慢吞吞的,学外语学了七八年还什么都不会,那就是“愚”。
后来,表示智慧的字越来越多,“聪” “明”“慧”等等都可以,老子便站出来说:“知人曰…智‟,知己曰…明‟。
”你虽然有自知之明,但是未必“智”,“智”是要瞭解他人。
因为人是社会的,总是要和别人相处的,尽管你的知识很丰富,尽管你的反应速度很快,但是不识时务,不会看人的脸色,或者交了恶友,那终归是“愚”,因为恶友害你比敌人害你要痛百倍。
智与愚,是相对而言的。
有时,智背后藏着的是愚。
表面上很聪明,终日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天天算计着别人,不去充实自己,就是“猿知惠”,是像猴子一样的智慧。
不论猴子多么智慧,对人来说,依然是愚蠢的。
也有人,表面愚笨,而愚的背后藏者大智慧,俗语说“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愚当然是智,是大智。
所以苏轼才说:“大智如愚。
”
孔子可谓聪明智慧之人,因为他智慧,很容易看出哪个学生是言不由衷,是在说谎,评论人时自然是一语中的。
这样学生越来越少,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应当是该装糊涂就要装糊涂。
《史记》载,他见老子,临走,老子送他三句话,其中有:“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聪明深察、博辩广大都是智慧的标志,可是有时候需要藏起来,如果把它用于议人或发人之恶,那就离死不远了,被义之人、被发恶之人非整死你不可。
也就是说,智慧不该用在这里的。
他离开老子以后,学生便多起来。
他曾赞叹卫国的大臣宁武子,就因为宁武子不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在处理国内事务,常常装糊涂,孔子说他:“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
”这是说,宁武子表现出的智慧,别人是可以达到的,而他的表现出的愚,则是别人难以达到的,因为那是超大的智慧。
人们以为“愚”有很多同义词,如“蠢”如“笨”如“傻”。
严格来说,“愚”和这些词还是有差别的。
“蠢”本义是“动”,是指春天到了小虫子从地下爬出来。
它用来指人时,往往是指心智与体力之比出了问题。
遇到难题,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能不能解决,就想插手,“蠢蠢欲动”,甚至直接下手摁了抢答按钮,结果贻笑大方,这就是蠢。
所以,“蠢”是一种行为,是性格缺陷造成的鲁莽行为。
简单一句话,就是手脚比大脑快。
“笨”的本义是竹子的内白。
不知怎么的,后来转指比较粗大不灵巧的东西,如笨车、笨牛等等,再后来用来指比较肥胖的人,如“笨伯”。
它纯指动作不灵活,本来与心智无关。
如笨手笨脚、笨嘴笨舌,这样的人也可能是很聪明的。
它与“蠢”是相反的,是指手脚比大脑慢。
“傻”是北京地区的方言字,唐宋以前很少用。
元明清因为首都设在北京,北京话成了官话,这“傻”的字频突然高涨起来。
这个不见经传的字,在元杂剧、明清小说里可以算作是高频字。
它取代了“愚”,囊括了“蠢”和“笨”。
而且比“愚”更强调心智方面。
“傻”几乎可以说是先天的,没法治的。
所以先天愚型,宜改作先天傻型。
因为“愚”不是先天的。
“愚”是因为各种条件限制,知道的少,知识面窄造成的。
其他的同义词都是形容词,而这“愚”字还可以作动词,如“愚民”一词,既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时,就是指不智慧的老百姓。
他们为什么“愚”,是人为地不让他们学习,故意地欺瞒他们。
贾谊的《过秦论》是专论秦之过失之文,文中说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在这里与贵州无关,是黑的意思,整天黑头土脸的,当然就是指老百姓。
也就是说秦朝统治者,焚书坑儒,目的是搞“愚民政策”,这里的“愚黔首”、“愚民”便是动宾结构。
按常理,如果老百姓的知识丰富了,不再是“愚民”,懂得使用先进手段来加快生产,国自然会富,兵自然会强。
为什么要“愚黔首”呢?而且,一个国家因教育投入而带来的收益要比投入本身大得多,他们为什么不加大投入以提高国民素质呢?为什么要焚百家之言呢?
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秦朝统治者自身“愚”,看不到教育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不过,凡事都要辩证地看,也许这“愚”背后也藏着大智慧,属于常人不可及之愚,或者就是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