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字学0209

文字学0209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文字学【0209】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以下题目中每小题20分,共100分。答题要求:没有科学性错误,观点明确,答题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字数每小题不少于500字。不抄袭。
(4)改换形声字偏旁。例:振起的“振”有赈济的意思,后来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5)意符音符组合而成。例如“梅”、“镁”等。
形声字的产生可分为被动产生与主动产生。被动产生的形声字可能是会意、指示、像形等其中一种,但其中一部分恰能表声,所以成为形声字。主动产生具有一定过程,首先是选取意旁,再选取声旁。声旁的选取最能达意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形最达意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声最接近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美观者。经过此过程选取,会取得唯一适合汉字。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江”字许慎认为其本义是长江,"从水,工声”。"河”字许慎认为其义是黄河,"从水,可声”。二字是用与其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水”字作形符,分别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声符来配合成的。 从许慎的定义和例字,可以看出其所谓形声字的特点:1.是合体字。2.偏旁有的表义是形符,有的表音是声符。
五、简述形声字的形成。(20分)
答: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具体如下:
(1)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例:雞简化字作鸡,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加注了音符“奚”,象鸡的形符被换成了鸟,成了一般的形声字。
1.有声符的合体字迅速发展,形声字取得了明显优势,形声字较多。并且地域性特点突出(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总的说来,三晋端庄、整饰,齐国修长、匀称,燕国则较刻板,秦国则刚柔相济,楚国舒阔流转。
2.省变,难以尽用六书分析,假借现象多;讹变现象十分激烈。如“奔”字。
3.偏旁不固定;笔画以及偏旁的减省(简化)、增益(繁化)、变换。简省之例如(铸、马、为、敬、邯郸)。总之,战国期间,简化、草率的字体大量流行,今日简化字中的一些极简形体,像“无”、“礼”、“弃”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文字中找到其原型。有的甚至比今日的简化字还要简化。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二、简述西周金文的字形特点。(20分)
答:西周金文的字形的特点:合体字明显增加;字形较甲骨文稳定;合文数量减少;笔画逐渐线条化、平直化;行款基本固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5.我国文字学诞生的标志。《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诞生的标志,"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姜亮夫《古文字学》5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说文解字》,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3. 字形较甲骨文稳定,有的字和偏旁逐渐趋于定型,异体字相对减少。例如甲骨文“逆”字,有从彳、从止、从辶(辵)三种偏旁者,西周金文基本上固定为后者。
4. 虽有合文,但是较甲骨文数量大大减少。其拼合方式,常见的为上下拼合式,其次是兼体式、加合书符号式。
5. 块面笔画逐渐线条化,曲折笔画逐渐平直化。早期汉字源于图画,所以有相当一些文字不是由线条构成,而是包含了成块面的笔画,很难涂写;同时,随所像客观物体的外形而出现各种曲折蜿蜒的笔画,不便书写,这些文字风格在西周金文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1. 西周金文记载内容极为丰富,征伐铭功,册命赏赐,祀典诰命以至诉讼契约,均可载入铭文,垂示后代。留存于世的铭文,字数在数十以上者,不下六、七百篇,甚至出现了490字的《毛公鼎》这样的鸿篇巨制,其价值不亚于《尚书》的典、谟。这说明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已显著提高。
2. 新的独体字很少出现,有声符的合体字明显增加。其表现:一是甲骨文中原无声符的字被加上声符。例如:“其”字,甲骨文像簸箕形,金文中有加声符者;“宝”字甲骨文为会意字,金文多加声符“缶”。二是一些甲骨文中罕见部首的形声字数增多。例如心部、金部、衣部、言部的形声字,在金文中大量出现。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4.作为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文大量增加,仍有合文。
5.形体歧异繁多,文字美术化。
现根据六国文字所用材料的不同,拟分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中古文(玉石文)等。
四、简述《说文解字》。(20分)
答: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一、简述甲骨文的字形特点。(20分)
答:象形性强,但已经符号化;结构上六书皆备;字形不固定,异构多;合文多;笔画瘦硬夺方折;行款自由。具体表现在: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2.首创部首编排法。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3.以形说义。《说文解字》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解字》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说文解字》是按照文字学的要求解释本义,努力做到两个统一,即:形和义的统一,文字和语言的统一。所谓形义统一,是说《说文解字》全面分析了小篆的构形体系,根据字形来解释文字的本义。所谓文字和语言统一,是说《说文解字》的释义是直接从文献语言中概括出来的,是与文献语言相符合的。
(2)表意字字形上部分改换成音符。例:何是负荷的“荷”的本字,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来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
(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a.为明确假借意而加意符。例:师,本当师众讲,汉代假借它表示狮子,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例:“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表示这个引申义。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例:“它”是“蛇”的初文,“蛇”为了明确“它”的本意,在本字上加注意符而成后起本字。
6. 行款基本固定,一般从右往左直行书写,成为后世汉字书写的典型款式,在西周晚期,每篇铭文字体的大小趋于一致,甚至还出现了打格子书写的现象,力求字形方正匀称,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式。
三、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20分)
答: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我国战国时期东土齐、燕、赵、韩、魏、楚等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一部供人查检的字典,同是也是一部供人通读的有理论有体系的文字学著作。读《说文解字》贵在融会贯通,能够综合运用书中有关形、音、义的各种资料。这主要包括:一是综合利用《说文解字》正篆下的说解及旁见的说解,二是综合利用《说文解字》的被训释字及训释字,三是充分利用《说文解字》的重文、引经的异文以及读者。要做到综合运用,最基础的工作是把散见的形、音、义的资料一一系联起来,互相参见,其中有些资料要集中起来,抄在本篆的书头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