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一)、“伤痕小说”:主要指暴露“文革”十年灾难小说。
这类小说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痛,它遵循现实主义“写真实”的原则,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内容:1、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2、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3、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的意义: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八十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伤痕文学”的美学特征:它呈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具有悲剧美学风格,但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暴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
说教味浓,艺术上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明显。
)伤痕文学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韩少功的《月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二)、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历史生活重新审视,深入思考的小说,在现实主义深化主张的倡导下,他将笔触伸向更为深奥的历史。
在对历史进程的再认识中,呈现出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
特点: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的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情形,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其标志),高晓声的《李顺造大屋》,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王蒙《布礼》《蝴蝶》,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韩少功《西望茅生》,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气的土地》《雪城》,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三)、改革文学(改革小说):是指反映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尤其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变化的小说。
改革文学表现出一种雄壮,磅礴的英雄气概,也显示出一种深沉博大的反思精神。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系列…改革文学的代表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三千万》《新星》,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浮躁》《腊月,正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蒙的《坚硬的稀粥》(四)、寻根小说:通常我们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挖掘的小说创作潮流称为寻根小说。
特点: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等抽象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韵。
其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贾平凹。
寻根小说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阿城《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陆文夫《美食家》,贾平凹《古堡》,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五)、先锋派:主要指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余华。
他们重视叙事的实验,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真实的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格非的《迷舟》孙甘露《信使之函》,苏童的《妻妾成群》(六)、新写实小说:指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者生存本相,再加之趋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等。
特点: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主题意韵更多地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少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风景》《桃花灿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七)、新现实主义小说: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描摹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创作,它们在大众化的生活经验之中揭露以经过问题为核心的当下社会矛盾,在揭露丑恶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开掘出美的可能,在窘迫,局促的生存困境中提取生的希望,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
贡献: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成功表现;塑造了具有感知典型性的任务形象;小说本色与生活本色呼应起来,小说中的主观叙述和技术痕迹较少,文本小说呈现为一个生动的生活画面和生活细节。
新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张平《抉择》,周梅森《中国制造》(八):新历史主义小说:它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主要对象是指那些以新的史观、用新的叙述形态对历史进行追溯的小说,叶兆言的《花影》。
(九)民间:是一个具有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民社会及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比较真实地表现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其次,民间文化形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来自生活底层(民间社会)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的审美功能(十)、民间文化形态:1、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力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总是弱势的形态出现,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力,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
2、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
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对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件对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自由自在。
3、他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间的净化和封建性的糟粕较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十一)、民间隐性结构:指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由林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共名所决定,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民间隐形文本结构有时通过不完整破碎的形态表现出来,填空:1、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以来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节联合会”。
此举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三突出”原则(姚文元):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三红”指的是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4、革命历史小说三种模式分析:“史诗性把握”(茅盾的《子夜》模式),“传奇性把握”(李喆人《死水微澜》模式)、“个人回忆性把握”(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模式)。
5、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
……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风云初记》、杨沫的《青春之歌》(冒号后面的注意选择题出题)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部在较大规模上反映农业合作的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是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
6、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人物有:林震、刘世吾、韩常新;杨沫的《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有:林道静、余永泽。
7、郭小川的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8、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9、开改革文学之先河的作品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10、茅盾文学奖:周克勤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将军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凌力《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刘斯奋《白门柳》、刘玉民《骚动之秋》、张平《抉择》、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熊召政《张居正》、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周大兴《湖光山色》、麦家《暗算》、李准《黄河东流去》、刘心武《钟鼓楼》、宗璞《东藏记》、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张洁《沉重的翅膀》、《无字》、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王安忆《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定》、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11、陆文夫:《美食家》他的小说中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石板小巷,小桥流水…这些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2、高行健的《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兴起。
13、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14、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开启了香港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15、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其文化散文引起广泛影响。
16、王安忆的三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荒山之恋》。
她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小鲍庄》。
17、“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组成的诗派有: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
18、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