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二、三段),论点已
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 写第四段?
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
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 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 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 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 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 “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 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 等包围。 后叛乱四起, 庄宗亲征败回, 众叛亲离,伶官 又乘危作乱用乱 箭射死庄宗。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 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 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可以知之矣。”
重点字词:
原——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
的根本原因。
所以——
…… 的原因
作者是怎样展开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它
围绕着一件什么东西来写?找出与此有联系 的动词。
作者是怎样展开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它
围绕着一件什么东西来写?找出与此有联系 的动词。 围绕“矢”来做文章。 相关的动词有: “赐”“与”“藏”“请”“盛”“负”“ 纳”等。 这一段文字,着重述说庄宗兢兢业业为 父报仇的事实,将论据逐步展开。
分析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道理 虽然 难道 不是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代“这个道理”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 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 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分析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用于主谓间,取独 告诉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 判断句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而 判断句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一定,应该 接受 并且 在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用 省“于”,介后 省“之”, 介后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省“之”,代“三矢”
第三段译文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 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 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 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 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 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 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 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 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 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 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 宗李存勖(xu)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 俳(pai)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 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 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 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 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
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举
出课文中的实际例子。
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举出课文 中的实际例子。
对比的论证方法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 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 下笑。” 一扬一抑 一赞一叹
伶 官 传 序
( 北 宋 )
欧 阳 修
湘 乡 四 中 沈 利 民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叫做伶官 。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
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 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 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 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第三段分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当 捆绑 绳索 用匣子装着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旺盛
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匆忙的样子 返回的地方 等到 叛军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以至于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改 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行不行?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改 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行不行? 不好。原文用反问语气,改句意思虽与 原句一样,但口气不同,语气变了,语言的 力度是不一样的。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 得失)的作用
2.
1.《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题紧扣,中心突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
相近。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 示要发议论。)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 小的事情。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 寸的百万分之一。),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么论证方法?
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
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
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
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
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 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
(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盛衰在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改 为“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行 不行?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改 为“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行 不行? 不行。原句意思是:盛衰之理虽有天赋 予的因素,难道没有人事的因素吗?改后就 成为:盛衰之理,全在于人事,而没有天赋 予这个因素了。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
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自于人欤?
或者;探求,考察;迹象
使动用法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三段译文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
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 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 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 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 然的道理。
1.《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题紧扣,中心突出。
1.《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题紧扣,中心突出。
2.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脉络清晰,材料安 排井然有序。
1.《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题紧扣,中心突出。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脉络清晰,材料安 排井然有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在语言特色上,具 有“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 澜起伏”和“平易自然,简约凝练”三个特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改 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行不行? 不好。原文用反问语气,改句意思虽与 原句一样,但口气不同,语气变了,语言的 力度是不一样的。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 得失)的作用
全段的感情基调——叹惋。有“慨叹”,又
有“惋惜”。
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 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 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 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 挞(ta),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 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