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检索课实验报告

文献检索课实验报告

一、“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方面的期刊文献
检索过程:
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字段为: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无检索式;检索时间不限;检中条数为:6条。

检索结果:
1基于帧间差分背景模型的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
【作者】朱明旱;罗大庸;
【机构】湖南文理学院电气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针对背景差分算法中在复杂背景下参考帧的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背景提取方法;该算法用帧间差分法将帧中的背景象素点检测出来,再确立出背景帧;由于排除了帧中运动物体的影响,因而提取出的背景干净,效果很好,然后运用背景差分检测出场景中的物体,最后采用一种新的运动物体跟踪算法,实现了运动物体和静止物体的识别,克服了以往检测算法中的误检和空洞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有效,能够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关键词】视频序列图像;物体检测;阴影检测;物体跟踪;
2.视频目标检测匹配跟踪算法优化研究
【作者】戴蓉;黄成;
【机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计算机学院;
【摘要】针对目前视频目标检测匹配跟踪算法不能满足视频监控的高实时性要求,不能满足当前硬件平台主流技术的问题,研究了差分目标检测和匹配跟踪算法的优化实现问题。

为优化算法减少计算量,选用了连续帧训练背景的方法,利用背景差分检测出场景中的运动物体,采用模板匹配跟踪算法,将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
在DM642上优化并实现。

仿真结果表明,经过算法和程序级的优化,程序运行时间大大减少,可在CIF格式下较好地进行多物体的实时检测与跟踪。

【关键词】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算法和代码优化;差分方法;
3.基于视觉运动目标跟踪技术分析
【作者】陈曦;殷华博;
【机构】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河北远东哈里斯通信有限公司;
【摘要】计算机视觉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运动物体的检测与跟踪,它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很多领域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了一起,主要应用在军事视觉制导、视频监控、医疗诊断和智能交通等各个方面,因此该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阐述了视觉跟踪算法的研究现状和视觉跟踪算法的种类,研究了基于区域的跟踪算法、基于模型的跟踪算法、基于特征的跟踪算法和基于主动轮廓的跟踪算法,探讨了视觉跟踪算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视觉跟踪;均值漂移;
二、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
检索过程:
在中国知网和读秀进行检索,均只搜索到一条结果,最终在万方数据中搜索到多条结果;检索字段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检索式为无线电力传输与谐振耦合;检索时间不限;检中条数为:19条。

检索结果:
1.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发射及接收装置的研究
摘要:
发射、接收装置是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磁场的角度对发射与接收天线的转换效率进行分析,得到了天线的参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目的性地对天线的参数进行选择,
以达到最优效果的传输.最后搭建实验平台,改变天线的参数,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分析.理论及实验表明发射、接收线圈的匝数及线圈半径的大小对传输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黄辉黄学良谭林林丁晓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刊名:电工电能新技术
年,卷(期):2011, 30(1)
分类号:TM133
关键词:无线能量传输谐振天线效率
机标分类号:R31 TN9
在线出版日期:2011年4月20日
2.两个负载接收线圈的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特性分析
摘要:
文中对两个负载接收线圈的谐振耦合式无线输电系统进行了建模,由此推导出系统的效率和功率表达式,进而分析了负载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间不同空间位置时的系统工作特性,并开展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模型和特性分析的正确性.研究表明:两个负载接收线圈处于发射线圈两侧时的输出功率和效率极值点均与位于同侧时的不同,两侧时在谐振频率处,同侧时不在谐振频率处.这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波张青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刊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 40(10)
分类号:TM154
关键词:负载线圈谐振无线输电传输功率传输效率
机标分类号:TN TM9
在线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8日
3.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率与效率分析
摘要:
通过电磁仿真得到了螺旋线圈在终端开路和终端短路两种不同馈电方式下相应的等效电路,基于螺旋线圈等效电路,运用等效电路理论,建立了螺旋线圈终端短路串电容两线圈结构模型.利用系统的等效电路,得到了系统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的数学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当系统谐振时,系统的输出功率及传输效率与互感系数、线圈分布电容、线圈内阻和负载电阻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了系统的参数优化方法,得到了最大功率输出时的最优互感值及传输效率随互感值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设计制作了一套基于螺旋线圈终端短路串电容模型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作者:李晨东黄守道李中启黄禹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2
刊名:电力电子技术ISTICPKU
年,卷(期):2014, 48(3)
分类号:TN751.2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终端短路串电容等效电路
机标分类号:TN9 TM9
在线出版日期:2014年4月21日
三、我校老师从1997年到现在发表的有关“自动控制”方面的文章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
1. 关键词要求限制在篇名37条结果
2. 关键词要求限制在关键词41条结果
3. 关键词要求限制在摘要103条结果
4. 关键词要求限制在全字段检索886条结果
(2)、读秀
1. 关键词要求分别限制在篇名
2. 关键词要求分别限制在关键词
3. 关键词要求分别限制在摘要
4. 关键词要求分别限制在全字段检索
四、就检索到的“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资料进行课题分析
摆脱有形输电介质的束缚,实现电力的无线传输这一设想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早在上世纪初,Nikola Tesla 就曾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包括无线传输在内的各种长距离电力传输技术,虽然由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最终实验失败,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007 年MIT 的科学家在电能无线传输原理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电磁谐振原理实现了中距离的电能无线传输,成功地在2m 多距离内将一个60W 的灯泡点亮。

电能的无线传输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

利用传统的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无线传输的技术已为人所熟知,并且在一些场合得到应用,然而利用这种方法,传输距离比较短,传输的功率也很小;曾有人想过利用已经普及的无线网络进行电力传输,事实上这也是不可取的,利用这种全向型的天线进行发射传送,尽管发射功率可以达到数十千瓦,然而每台接收机接收到的能量甚微,效率太低,很不实用。

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实际上是将磁场作为传输的介质,通过共振建立发射与接收装置之间的传递通道,从而有效地传输能量。

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能量传输,不但可以提高传输的功率与效率,同时可以将传输的距离提高到几米而不会受到空间障碍物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