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新辞赋体:郭小川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吸收中国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
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长句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写景穷形象,抒情淋漓尽致,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金锁记》:张爱玲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曹七巧的形象塑造,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异化。
∙艾青:艾青是现代文学第十年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诗歌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从中寄予了他对人名深沉的爱与对于光明的渴望,其《诗论》提倡诗歌的散文美,为现代诗歌理论作为了贡献。
∙《阿Q正传》:鲁迅先生的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阿Q这一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国民性的高度概括。
∙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一路翎成就最高。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凸现政治内容,抒发政治激情,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一批抒情诗歌。
∙现代诗派:形成于30年代,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金克木,其理论家是梁宗岱和戴望舒。
∙时代女性:矛盾出期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矛盾以他们为代表,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中国社会里的复杂神经状态与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
∙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为主要阵地,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
其主张集中体现为闻一多强调的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围城》: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以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的描写,表现了三四十年代社会的众生相,尖锐的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同时对现代病态文明造成的病态人生进行了揭示,对人的基本的存在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进行了探讨。
∙巴金家庭小说:从30年代初的《家》到40年代中期的《憩园》,巴金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一系列家庭题材的小说,他侧重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描写,撕开封建家族制度崇尚诗礼,温柔敦厚的虚伪面纱,暴漏其吃人本质,并明确揭示了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
∙《汉园集》:《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一部诗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汉园集》诗人沿着戴望舒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更加注重东,西方的诗学的融合,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卞之琳。
∙诗的非个人化:卞之琳的一种诗歌主张,认为诗歌不应该放纵情感而应该克制情感的表达,即将西方小说化,典型化,戏剧化的“戏剧性处境”与中国旧小说的“意境”融合,达到“个人”
的隐匿,从而使诗歌具有多重内涵,使诗歌中人物的身份具备可置换性。
∙“百花文学”1956年到1957年出现的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打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题材上也突破了不准写凡人小事,不准写人性,人情与爱情的清规戒律,由于这一批作品出现在毛泽东”双百”方针提出之时,所以被人命名为《百花文学》
∙《果园城记》:是河南作家狮驼创作的一部系列小说集,小说逼真描写了缺乏健全人性
的中原人的精神萎顿,折射出作者重塑中原精神的强烈愿望。
∙京味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小说,被成为京味小说。
其京味首先体现在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和人生世象的描绘。
其次表现在对北京独特文化特征的揭示及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主观战斗精神理论: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即相生相克的过程,能足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
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寒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以抗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人物汪文宣的视角所展示的人生场景及阴郁,绝望的生命体验,令人震撼。
说明了作家本人对人生及社会认识的深化。
∙新格律诗:针对初期白话自由诗形式上过分散漫,情感表达泛滥,不节制的感伤倾向,闻一多提出“新格律体”的创作主张,认为诗歌具备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新格律体“是现代诗歌形式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