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德育思考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
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这指(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法制教育D.德育2.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是德育的()。
A.途径B.任务C.过程D.方法3.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除了道德教育之外,还包含许多内容,但不包括(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知识教育D.法制教育4.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
这反映的是( )A.德育途径B.德育任务C.德育过程D.德育方法5. 德育过和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与( )A.德育影响B.德育任务C.德育过程D.德育原则6.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特别是德育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说明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
A.道德养成过程B.道德活动过程C.道德学习过程D.道德陶冶过程7.外在的德育影响不能自动生成为学生的品德,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地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德。
促进外在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是( )A.道德影响B.道德陶冶C.道德学习D.道德活动8.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发展的( )A.同步过程B.基本要求C.重要条件D.重要任务9.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这反映的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10.它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这反映的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11.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这反映的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12.它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
这反映的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13.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同时要根据他们个体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这条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14.进行德育要把道德知识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这条德育原则是(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知行统一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15.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纪律进行严格要求。
这条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知行统一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16.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这条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17.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这条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性特点相结合18.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克服其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这条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19.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这条德育原则是( )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2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 )A.情感陶冶B.实践锻炼C.说服教育D.榜样示范21.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情感陶冶B.实践锻炼C.说服教育D.榜样示范22.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情感陶冶 B.实践锻炼C.说服教育D.品德评价23.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情感陶冶B.实践锻炼C.说服教育D.榜样示范2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德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B.白我教育C.说服教育D.榜样示范25.通过表扬、奖励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予以肯定性评价,以引导其品德积极发展,通过批评和惩罚则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予以否定性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德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 B.实践锻炼 C.说服教育 D.品德评价2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间接的德育教育B.社会实践活动C.直接的德育教学D.班主任工作27.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叫()A.德育影响B.德育方法C.德育原则D.德育模式28.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29.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杜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集体教育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3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31.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的抉择。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集体教育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32.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学生个人的品德转变来影响集体。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集体教育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二、辨断题:1.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2.德育的途径有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育。
三、简答题:1.德育任务有哪些?2.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说明,小学德育的意义和培养目标是什么?3.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说明,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是什么?4.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说明,小学德育的教育原则是什么?5.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说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6.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说明,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在德育过程中,应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8. 在德育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9. 在德育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0.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哪些?11.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四、分析论述题:1.分析论述德育过程有哪些重要规律。
2.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说明,论述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以及学生品德评定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说明,论述中学德育的实施途径以及学生品德评定应注意的问题。
4.试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与集体教育模式等德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第一部分:德育思考与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DBCCA BDCBC ADBCA CDDBC DBABD CDBDA CB二、辨断题:l. 错误。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1)区别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道德能力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2.正确。
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只是和道德理论,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的基本途径。
间接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是进行德育一个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1.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其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具体任务如下: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说明,小学德育的意义是:小学德育即学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杜会公德的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