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

《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

《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第一章德育概述一、选择题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C )。

A. 情感品质B. 意志品质C. 道德品质D. 行为品质2、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C)。

A. 自觉纪律教育B. 道德教育C. 宗教教育D. 民主和法制教育3、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德育方针政策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德育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B. 德育方针政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而德育原理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C.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D.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4、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 )。

A.揭示德育规律B.总结德育方法C.探讨德育现象D.研究德育功能5、关于现代德育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现代德育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德育B.现代德育是促进人精神解放的德育C.现代德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德育D.现代德育是提倡个性自由的发展性德育6、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A)。

A. 德育原理B. 德育实践经验C. 德育目标 D. 德育方针7、品德属于(C )。

A.集体现象B.个体现象C.社会现象D.民族现象二、简答题1、试述德育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答:1. 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2. 每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是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

3. 五个内容是辨证统一的。

其中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基础。

2、德育对个体发展都有哪些功能?答:1. 个体发展定向功能;2. 个体只能发展导向功能;3. 心理品质发展导向功能。

三、论述题1、怎样理解德育功能的特点?答案要点:一是德育功能的稳定性。

德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级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二是德育功能的发展性。

德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

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

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标准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

四是德育功能的客观性。

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客观性、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2、你是如何理解德育的经济功能?答案要点:1. 所谓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作用。

2. 经济的发展随道德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发挥德育的经济功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3. 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a.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人们之间的关系、立场、观点和方法;b.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各种经济的决策和运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有阶梯的发展;c.影响劳动者的主题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等;d.直接制约和规范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e.通过培养具有一定品德水平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直接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德育理论的发展一、选择题1、学校德育产生于(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A )。

A.苏霍姆林斯基B.巴班斯基C.赞可夫D.马卡连柯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原始德育具有阶级性B. 原始德育具有融合性C. 原始德育的内容简单D. 原始德育的手段简单4、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A )。

A. 哲学B. 政治思想C. 文学艺术D. 法律5、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 杜威B. 马卡连柯C. 班杜拉D. 柯尔伯格6、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A)。

A. 涂尔干B. 罗杰斯C. 卢梭D. 科尔伯格7、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最早出自于( C)。

A.《论语》B.《大学》C.《中庸》D.《孟子》二、简答题1、简述当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答:1.德育管理国家化;2.德育内容民族化;3.德育途径间接化;4.德育任务全面化;5.德育活动自主化;6.德育手段现代化;7.德育环境一体化。

2、简述现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基本观点为::(1)道德发展存在一定的阶段;(2)这些阶段代表着自我和社会概念中“认知结构的转型”;(3)阶段代表了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角色承担”的连续形式;(4)决定阶段发展的社会因素乃是“角色承担的机会”;(5)引发儿童主动性才能有效地组织他或她所感知到的情境;所以(6)儿童的道德阶段和发展代表了儿童结构倾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于是导致了(7)道德阶段不断从低水平平衡演变到高水平的平衡;四、论述题1、评述中国古代儒家的德育传统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 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始终把道德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并论述道德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把政治、伦理、教育综合一体,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认为政治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伦理道德的好坏,教育则是传播伦理道德的主要手段。

如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2.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理想,墨子则以“兼爱”为人生最高准则。

《大学》则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之善”的人生理想。

等等。

3. 关于德育过程,孔子要求学生首先要有道德认识,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注重知、情、意、行的综合整体培养。

4. 德育内容上以“礼”为核心内容。

5.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省自制、改过迁善等观点和方法。

2、试谈谈现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以及启示。

答案要点:贡献主要表现为:1. 实现了德育理论的时代性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中无人的状况,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背记向认知发展的转变;2.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克服了皮亚杰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空洞,用全新的理论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杜威的理想。

3. 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科氏的研究成果是杰出的。

启迪在于:1. 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2. 应大胆吸收引用科氏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堂教学;3. 应当注重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4. 德育应注重公正团体的作用,注重隐蔽课堂的影响;5. 德育应坚持科学实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方针,为实践为改革服务。

第三章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选择题1、不属于社会德育主要特点的是( D)。

A. 广泛性B. 复杂性C. 自主选择性D. 显形性2、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 )。

A. 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3、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B)。

A. 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B.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C. 营造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D. 建立严格家规4、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A)。

A. 自主性B. 情感性C. 规范性D. 系统性5、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A)。

A. 德育原理B. 德育实践经验C. 德育目标D. 德育方针6、德育对象千差万别,德育目标、任务、职责多种多样,这突出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劳动的(C)。

A.示范性特点B.主体性特点C.复杂性特点D.连续性特性7、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受制于(B)。

A、政治经济B、学生年龄特征C、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D、教育者的价值观二、简答题1、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1. 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 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3. 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 符合全面发展要求。

2、简述德育目标的特点。

答:1. 社会规定性;2. 时代性;3. 适应性;4. 层次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 时代性;2. 继承性;3. 融合性;4. 有序性;5. 统一性;6. 差异性。

三、论述题1、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制定?答案要点:1. 社会发展的方向制约着德育目标的总体指向;2. 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发展内容与水平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广度和深度;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德育的狭小和封闭格局;4.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与之相应的竞争、诚信、时间等意识和观念;5. 政治民主化要求教育能为社会输出具有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意识的现代公民。

2、试述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答:1. 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 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3. 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 符合全面发展要求。

第四章德育过程一、选择题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ABCD)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 知B. 情C. 意D. 行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ABCD )A. 针对性B. 多开端性C. 全面性D. 长期性3、关于品德修养自觉性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品德修养自觉性与个体品德认识水平和自我尊严感没有关系B.一般说来,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与觉悟程序愈高,其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就愈强C.品德修养自觉性不能调节支配感情活动D.品德修养自觉性可以影响人的感情,但不能支配人的行为4、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C )A.情境性B.协调性C.动荡性D.成熟性5、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C)。

A.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B.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D.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衡量个体品德形成发展水平最客观的标志是(D)。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

A. 提高道德认识B. 陶冶道德情感C. 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二、判断题1、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