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

(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

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

•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

(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三)民歌与歌舞音乐的特征
民歌是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是民间音乐(歌曲、器乐形式)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民歌与民间歌舞音乐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共同的特征是:
1 、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2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的结晶
3 、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四)、民歌与人民生活
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它与人民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在集体劳动中用劳动号子来协调动作或调节情绪;各种礼仪、节日有风俗性歌曲;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也有不同的歌曲来调节。

(五)、民歌色彩区的划分(汉族民歌)
1 、苗晶、乔建中: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客家民歌近似色彩区十一个民歌色彩区。

2 、江明惇先生:汉族民歌分为南北两民歌,共分八个色彩区.
(六)、民歌的分类
民歌分类方法很多, 常见有以下几种:
1 、按题材分类:按民歌的内容进行分类,有劳动歌、情歌、叙事歌、游戏歌、结婚调、哭丧调、敬神歌、催眠曲等。

2 、按场合分类:常见有放牧歌、狞猎歌、赶马调、田秧歌、茶歌、渔歌、风俗歌、礼仪歌等。

3 、按体裁分:有号子、山歌、小调等。

4 、按织体分:按民歌的音乐声部或组合编制的形态进行分类。

如:单声部民歌、多声部民歌、组歌、套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