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
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苏霍
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动、多思、多说、多听,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再也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引导学生开口说、动手做、实验操作、讨论、归纳、分析总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者”,不是“听话”的“学习机器”,教师逐步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
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是什么都自己包办,而是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
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环境,给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
师生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中心”体系,保证了学生地位,转变了教师角色,教师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型为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堂流程充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增加了自学、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的时间,加大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在课堂时间安排中的比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推动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的课堂,提倡由强调接受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探求式转变。
传统教育理念上的“接受式”的教育,教师只是传输知识,解决疑问的传道者。
学生被动的接受听、说、读、写,死记硬背而已,没有探究,没有去创新发展。
课改后的课堂,提倡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学生的“接受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化,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他们独立、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和体验新的探究学习,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了,在自己的努力、同学们的帮助、教师的点拨下学会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才透彻,记得才扎实,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反思-拓展”,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给学生提供质疑、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市很多数学教师都在课堂中积极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而有趣。
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前置小研究(学案)。
学生根据前置研究的要求,逐一研究和总结出结论和规律。
当规律或者方法被总结出来时,教师设计的总任务也迎刃而解了。
教师往往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时,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进行实施。
小组内精心的分工、合作、组织将保证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启发性的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忙学生解决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例1:用1、2和3组成两
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在复习导入新知后,我先引导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随后让学生在4人小组内合作完成,合作前提出要求:1人负责用卡片摆出符合要求的两位数,1人读数,1人负责把摆出的两位数记录在学案上,1人总结出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了解情况。
汇报时,先请一个小组上台,1人说摆的方法,1人在黑板上摆数,师适时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调换位置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随机请别的小组上台展示不同的方法,对于小组的表现,我及时给与评价和肯定。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在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调整方法等过程中,了解并发现简单事物排列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在上课前教师预测学生较难掌握的的知识学生轻松掌握了。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广大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之中,而变化最大的就是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审视我们以往的课堂,有多少课堂上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特别是我们的数学课,学生感到快乐的寥寥无几,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快乐而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产生厌烦的情绪。
而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潜能,训练他们的各种技能,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
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体验主动参与的快乐,在开放的评价中体验展示的快乐,在练习的多样化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成为了快乐的温床。
师生建立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这已经向高效课堂迈进了一大步。
师生转变角色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平台。
只有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教师愿意教、乐意教,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只要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宗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就能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信不久的将来,课改教学的枝头定会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