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进行地如火如荼。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有许多与课改精神相悖的地方。
如: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高三教师)把琢磨高考当成自己的精神追求,作文教学中理性意识偏重,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出现“新八股”现象——套用的格式、苍白的语言、虚假的情感;作文课只有教师一人“指点江山”,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不能真正参与其中,用“心”、用“情”……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作文课上被动、害怕、厌恶,甚至由此牵累到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不愿意上语文课。
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正确定位语文科的地位与特征,改变教学理念,重新审视、思考作文教学。
一、回归本位,读写结合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其它学科相比,它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而这种特性在作文中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把作文课简单地上成:写议论文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写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大而空、冷冰冰、干瘪瘪的框框式教学,又与其它学科(如数理化)有什么区别呢?与学生闲聊中,触及这方面的问题,发现他们的感想出奇地一致:这些套话早已烂熟于心,可作文总找不到感觉,写作时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感觉没有一点“人味”。
写作不是做数学题,而是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个性表达,是多彩的,而不是唯一的。
要想写作的这一特性得以实现,我们必须回归本位,作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向来听、说、读、写四要素不分家。
其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它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文教学必须与诵读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选一些名篇、名段(可以选课本中的,也可以选课外的,更可以是学生作文中的优秀者)进行品评、赏析(侧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心”去领会、感悟,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仅对写作有了理性的把握,而且有了亲切的体会,在不知
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已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有此基础,学生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时,必然会时时闪现创造性火花,那种空洞的语言、虚假的情感,甚至作文象政治论述题的现象自会悄然消失。
二、把标点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重视标点在写作中的点睛作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辅助工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及词语的性质与作用,所以,高考大纲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列为“语言表达”中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标点符号用法,对汉语中常见的标点符号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以准确表达语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但是,作为学习运用汉语书面语的重要群体,中学生们往往轻视甚至忽略标点符号。
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一逗到底”,甚至通篇只是一个个小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批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限制了学生语言的表达,也阻碍了汉语书面语多彩性的显现。
一些语文教师仅仅在高三为应付高考突击讲标点专题,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对标点符号不甚重视。
这样做既违背了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初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又容易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引入误区。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应将标点符号教学纳入作文教学中。
结合课本或学生作文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讲解。
如:
①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②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③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④爸爸:妈妈上班去了。
(剧本中的台词)
这几个句子的用词完全相同,只是用了不同的标点,句子结构上的不同和意思上的差异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了。
我们通过鲜明的例子,让学生真正体会标点在书面表达上的重要作用,领悟巧用标点实际上就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刺激他们积极的思考、运用。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写作档次,又能为高三复习减压,何乐而不为呢?
三、聚焦于课堂,辐射于课外,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在平时的教学及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作文中经常出现下列情况:有的无话可说,
无材料可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原来那点东西早就用光了);有的学生读的书也不少,笔记也记了若干,作文时却成了“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倒不出”。
第一种情况可以说是学生知识积累没跟上,“坐吃山空”,第二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只知道机械地读、记、背,没有用“心”去领会,感悟。
这样积累的知识是死的,仍然是别人的,自然无法转化为自己的心灵语言,并外化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但是不管哪种情况,从本质上讲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这个中国人所处的传统和文化的大氛围;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作文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
所以凡是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实现的,能熏陶能滋养学生的内容都应成为作文教学内容。
因此,除了让学生从教科书及其它著作中汲取养料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采集,带进来品评”——走出课堂搜集各种曾触动过自己的生活素材,例如广告词、警示语,一件细微的小事等等,带进课堂师生共同品评,阐发自己的感悟,充分发掘素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们在实践中视野、思维空间都开阔了,真正用“心”、用“情”了,必然会逐渐养成爱写作,会写作,乐写作的好习惯。
四、提倡学生自批自改和同学间相互修改,避免“作文为教师而写”的局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而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文的互批互改还只是流于形式,依然实行教师“一支笔”的批改模式。
对于学生的互批互改总是不放心,不敢放手。
这种教师“一支笔”、“一家言”的批改方式,既给广大语文老师造成极大负担,又易在长期的作文批改中形成学生投其所好,“作文为教师而写”的局面,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作文千篇一律、模式化的后果。
学生的自批自改和互批互改却有利于避免这一现象,鲁迅先生说:“文章是改出来的。
”鼓励学生多写多改,为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揣摩推敲字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洪镇涛说:“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伙伴的语言。
”由于年龄相仿,人生体验,人生感悟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利于在互批互改中产生共鸣,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出创造性的火花,写出个性化的优秀文章。
五、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发挥文学本身的积极作用。
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只限于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日常应用文的写作,对文学
创作较少提及。
殊不知语文的魅力主要体现于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中,而这种运用又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学生想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文学创作,就会自觉地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和研究,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必然会从形式和内容上避免作文的“千人一面”,“思之无情,言之无味”的现象,使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