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
果糖果糖-6-磷酸
果糖果糖-1,6-二磷酸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四)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果糖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醛缩酶
果糖-1,6果糖-1,6-二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磷酸
葡萄糖 → 2乳酸 乳酸 2ADP + 2Pi → 2ATP + 2H2O 总能量变化为 ∆G10’=-196.7kJ/mol - ∆G20’= +61.1kJ/mol ∆G0’=∆G10’+ ∆G20’=-135.6kJ/mol -
其中由ATP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其中由 61.1/196.7 ×100% = 31%
丙糖磷酸异构酶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酵解第二阶段的反应
磷酸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一)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 甘油醛 磷酸氧化成 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可以代替磷酸结合 到甘油酸的1位 并很快水解, 到甘油酸的 位 , 并很快水解 , 使得不能形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 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ATP, 导致解偶联 。 , 导致解偶联。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Glycolysis)
一、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三、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全过程图解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糖酵解第二阶段 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七、丙酮酸的去路 八、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九、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过程中各步反应的 能量变化
反应内容
1. G+ATP → G-6-P + ADP + 2. G-6-P → F-6-P 3. F-6-P + ATP → F-1,6-2P + ADP 4. F-1,6-2P → DHAP + GAP 5. DHAP → GAP

己糖激酶 磷酸葡糖异构酶 磷酸葡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激酶 醛缩酶 丙糖磷酸异构酶 糖磷酸异构酶
无氧呼吸
糖酵解途径是呼吸途径的一部分, 糖酵解途径是呼吸途径的一部分,其产物丙 酮酸有多种去向,在酵母菌中, 酮酸有多种去向,在酵母菌中,丙酮酸转变成乙 醇和CO2;在肌肉中,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从丙 在肌肉中,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醇和 酮酸到乙醇及从丙酮酸到乳酸的代谢途径是在无 氧条件下进行的, 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把糖酵解途径加上丙酮酸 转变成乙醇或乳酸称为无氧呼吸。 转变成乙醇或乳酸称为无氧呼吸。
return
七、丙酮酸的去路
(一)生成乳酸
动物( 包括人) 在剧烈运动时, 或由于呼吸、 动物 ( 包括人 ) , 在剧烈运动时 , 或由于呼吸 、 循环系统障碍而供氧不足时, 循环系统障碍而供氧不足时 , 缺氧的细胞必需用糖 酵解产生的ATP分子暂时满足对能量的需要。为了使 分子暂时满足对能量的需要。 酵解产生的 分子暂时满足对能量的需要 甘油醛-3-磷酸继续氧化 , 甘油醛 磷酸继续氧化, 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氧化 磷酸继续氧化 由乳酸脱氢酶催化的丙酮酸还原, 型的NAD +,由乳酸脱氢酶催化的丙酮酸还原,使得 型的 NADH氧化成 氧化成NAD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氧化成
果糖-2,6-二磷酸对 糖酵解的调节作用
果糖-2,6-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强有力的变 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强有力的变 果糖 构激活剂。在肝脏中,果糖-2,6-二磷酸提高磷酸 构激活剂 。 在肝脏中 , 果糖 二磷酸提高磷酸 果糖激酶与果糖-6-磷酸的亲和力,并降低ATP的 果糖激酶与果糖 磷酸的亲和力,并降低 磷酸的亲和力 的 抑制效应。 抑制效应。
有氧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 在有氧条件下 , 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途 在柠檬酸循环途径中彻底氧化成CO2 。 柠 径 , 在柠檬酸循环途径中彻底氧化成 檬酸循环途径中产生的NADH进入呼吸电子传 进入呼吸电子传 檬酸循环途径中产生的 递链, 在呼吸电子传递链中产生大量的 递链 , 在呼吸电子传递链中产生大量的ATP, , 最终将NADH中的电子交给 2 , 生成 2O。 所 中的电子交给O 生成H 。 最终将 中的电子交给 以把糖酵解途径、 以把糖酵解途径 、 柠檬酸循环加上呼吸电子传 递链合称为有氧呼吸途径。 递链合称为有氧呼吸途径。
果糖-2,6-二磷酸对磷酸果糖 激酶的激活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2和 果糖二磷酸酶2
果糖-2,6-二磷酸是由磷酸果糖激酶 催化果糖 二磷酸是由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果糖 果糖 二磷酸是由磷酸果糖激酶 催化果糖6-磷酸在 位磷酸化形成的。果糖 磷酸在2位磷酸化形成的 磷酸在 位磷酸化形成的。果糖-2,6-二磷酸水解成 二磷酸水解成 果糖-6-磷酸是由果糖二磷酸酶 催化的。 磷酸是由果糖二磷酸酶2催化的 果糖 磷酸是由果糖二磷酸酶 催化的 。 这两种酶 实际上是同一个单链蛋白,这种蛋白称为双功能酶。 实际上是同一个单链蛋白 , 这种蛋白称为双功能酶 。 当此蛋白被磷酸化后,果糖二磷酸酶2活性激活 活性激活, 当此蛋白被磷酸化后,果糖二磷酸酶 活性激活,而 磷酸果糖激酶2活性受到抑制;脱磷酸后则相反。 活性受到抑制 磷酸果糖激酶 活性受到抑制;脱磷酸后则相反。 当葡萄糖缺乏时, 当葡萄糖缺乏时 , 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启动 cAMP的级联效应 , 使此蛋白磷酸化 , 果糖 的级联效应, 的级联效应 使此蛋白磷酸化, 果糖-2,6-二 二 磷酸减少,导致糖酵解减慢。 磷酸减少,导致糖酵解减慢。
丙酮酸生成乳酸的反应
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
乳酸
酵解的总反应式
在无氧条件下, 在无氧条件下,每分子葡萄糖代谢形成乳酸的总 反应方程式如下: 反应方程式如下: C6H12O6 + 2ADP + 2Pi → 2C3H6O3 + 2ATP &#脱羧形成乙醛 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醛
发 三 酵 、 的 糖 全 酵 过 解 程 和 图 酒 解 精
糖酵解途径中磷酸化 中间产物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 应该注意的是 , 糖酵解过程中由葡萄糖到所有 的中间产物都是以磷酸化合物的形式参与反应的。 的中间产物都是以磷酸化合物的形式参与反应的 。 中间产物磷酸化至少有三种意义: 中间产物磷酸化至少有三种意义: 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使中间产物具有极性, ① 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使中间产物具有极性 , 从 而使这些产物不易透过脂膜而失散; 而使这些产物不易透过脂膜而失散; 磷酸基团在各反应步骤中,对酶来说, ② 磷酸基团在各反应步骤中 , 对酶来说 , 起到信号 基团的作用,有利于与酶结合而被催化; 基团的作用,有利于与酶结合而被催化; 磷酸基团经酵解作用后, 最终形成ATP的末端磷 ③ 磷酸基团经酵解作用后 , 最终形成 的末端磷 酸基团,因此具有保存能量的作用。 酸基团,因此具有保存能量的作用。
∆G (kJ/mol) ) -33.47 -2.51 -22.18 -1.25 +2.51 -1.67 +1.26 +0.84 -3.35 -16.74
6. GAP + Pi + NAD+ → 1,3-BPG +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甘油醛 磷酸脱氢酶 NADH + H+ 7. 1,3-BPG + ADP → 3-PG + ATP 8. 3-PG → 2-PG 9. 2-PG → PEP + H2O 10. PEP + ADP → pyruvate +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烯醇化酶 丙酮酸激酶
(二)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 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 形成ATP 形成
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三)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四)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 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并产生一个ATP分子 分子 并产生一个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 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总反应式为: 总反应式为: 葡萄糖 + 2Pi + 2ADP + 2NAD+ → 2丙酮酸 + 2ATP + 2NADH + 2H+ + 2H2O 丙酮酸
→ CH3CH2OH + CO2 + CH3CH2OH + CO2 1 2 3 6 5 4 乙醇 乙醇
酵解途径的能量代谢
能量的观点出发, 从 能量的观点出发 , 可以将酵解过程划分为两 个方面, 个方面 , 一方面从葡萄糖转变为乳酸是物质的分解 过程,伴有自由能的释放。 另一方面有ATP的合成, 的合成, 过程 , 伴有自由能的释放 。 另一方面有 的合成 这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这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发酵过程
由葡萄糖经历丙酮酸最后生成乙醇, 由葡萄糖经历丙酮酸最后生成乙醇 , 称为发酵 过程,其碳原子的变化可作如下概括: 过程,其碳原子的变化可作如下概括:
C-C-C-C-C-C → C-C-C + C-C-C - - - - - - - - -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葡萄糖(六碳糖) 葡萄糖(六碳糖) 三碳糖 三碳糖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
乙醛
(二)生成乙醇
2.乙醛还原成乙醇 乙醛还原成乙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