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教案
针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的缺乏兴趣的现状,我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一个竞赛环节,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单纯也给了这种设计以依托,我将竞赛的互动式的教学设计作为这堂课的亮点,而在诗歌分析当中主要是引导式的、问答式的。
板 书
设 计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
师生活动
一、导入
授课日期
20 年 月 日第 周
时数
课型
新授
课 题
《诗经》二首之《黍离》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情感目标:增强爱国情感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2、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悠苍天”。
3、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主题。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拓展】课本P1重点
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资源
课本、教参及ppt
教法与学法
教法:研讨教学法、
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文是一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当中的一首诗。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即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和与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都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诗言志”,作为源头的作品当然有这个特点,而这也可以作为学生拓展研究的内容。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学习字词】
离离:一行行长得茂盛的样子
稷(j ì):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如醉酒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呜咽难言。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作业】背诵;课后练习;课外阅读《氓》。
古诗导入:
为学生讲解几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句,引入本课课题: 《黍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新授
【写作背景】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行迈靡(m ǐ)靡:远行的脚步慢慢腾腾。迈,行、远行。靡靡,不行迟缓貌。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一说同”愮(y áo)愮“,心里烦闷的样子。
悠悠:遥远,高远。
噎(y ē):食物塞住喉咙,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
【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解释】
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解释?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忧戚。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