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实验的起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问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前三分时间,要求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如果某个学生说到有价值的内容,建议他写在“数学日记”上,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实验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哪里来,数学到哪里去。
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3成功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实验的探索与实践1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大胆地改革教学方法我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后,发现自己20多年来的教学方法太陈旧。
因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盲从,灵活处理教材,扬弃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例如:我在讲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请举个例子。
生1:假如我是一个学校的采购员,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学校每学期大约用多少盒粉笔。
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用多少盒粉笔,如用7盒,那么我校有28个教学班,就是说全校每个学期大约需要用210盒粉笔。
生2:我父亲是一个包工程的,经常给别人建房子。
我如果用估算的方法,给他估算出建一栋楼房大约需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省一些材料和人工。
师:你准备怎样估算呢?生2:我先估算出盖一层楼房大约用多少砖,多少水泥,然后分别乘以楼层数,就可以算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的数量了。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哪些同学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生3:有的时候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量具来计量。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
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设这样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大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书中的知识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
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良好。
2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题实验,一直坚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
(1)自制“小小信息卡”学生从书中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各类数学问题和知识,通过整理,做成小卡片,并写上制卡人姓名。
有的还配上插图。
这些卡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也很有趣。
在活动课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答辩。
“小小信息卡”给他们传递了信息,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2)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韩丹同学在“数学日记”中这样写到:“有一天我给爸爸卖车票,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是一起的,要去棋盘井。
叔叔给了我100元钱买票,到棋盘井每人6元,两个人要12元,我应该给他找88元。
刚要给叔叔钱,我有点犹豫了,就又算了一遍,‘哦,没错。
’我才把钱递给了那位叔叔。
叔叔问我:‘几岁啦?’‘11岁。
’说完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熊瑶同学有一天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一个数,这个数是‘零’。
以前我总认为‘零’只表示‘没有’,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这样想是不完全正确的。
‘零’的含义很丰富,不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有’。
电台、电视台里预报天气时的0℃,并不是指没有温度,而是相当于华氏表32度,也是冰点的温度。
‘零’还能表示起点,如发射导弹的口令是:9,8,7,6,5,4,3,2,1,0——发射。
‘零’还表示精确。
在近似计算中,75与750表示精确度不同。
每一件事都离不开数学,就是一个小小的‘零’,都包含着那么多的含义。
”郭天慧同学的“数学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今天我和爸爸去菜市场买菜。
爸爸问卖菜的阿姨柿子多少钱一斤,阿姨说:‘8毛!’爸爸买了3斤,问我多少钱。
我说:‘两块四!’爸爸又去买土豆,也买了3斤。
土豆一斤05元,爸爸问我多少钱,我想也没想,说:‘1块5!’爸爸好像故意要考我似的,问:‘今天我带了20元钱,现在还剩多少钱?’我说:‘柿子和土豆一共花了3块9,20减去39得数是161,你现在还有16块1!’爸爸听了高兴地说:‘看来你这书没白念,算得还真快。
’”类似这样的日记,学生们天天都在写。
开始写时,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利用课前3分时间辅导:“你这两天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请给大家说说。
”到后来,说得多了,学生觉得这些问题不就是书中的问题吗?写起来也就不觉得难了。
有些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觉得数学知识不仅有用,在生活中时时都能用到,而且非常有趣,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3)开展实践活动课从这项实验开始以来,我每个月至少都要组织学生上一次实践活动课。
活动的主题有时由教师提出,有时由学生自己提出。
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订做校服,我针对这件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调查。
①三(1)班共有多少人订做了校服?②女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③男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并强调要做好调查记录,如有什么困难组内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
一周后,我发现有的小组不能完成任务,小组长不会组织和安排活动。
我及时引导大家,把其他小组中好的建议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两周后,大部分小组如实地完成了本次调查。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方法很好。
这个小组一共有8人,每人按要求调查班内一个小组的情况,然后再汇总。
这次活动前后进行了半个多月,但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以后这样的活动要多搞几次。
”又如,四年级第一学期,有学生提出“我们想调查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我听了很高兴,并向他们提出要求:这次活动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组织安排进行。
学生愉快地答应了。
没过几天,各小组将调查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制成了统计图(表)。
我校各年级的人数班级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总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一年级(54)人(54)人(56)人(58)人(60)人—282 二年级(54)人(58)人(61)人(64)人(54)人—291 三年级(69)人(58)人(59)人(53)人(59)人—298 四年级(70)人(63)人(69)人(66)人——268五年级(61)人(59)人(64)人(57)人(57)人(56)人354六年级(68)人(68)人(67)人(69)人——272简单的数据调查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存在多大困难了,但把这些数据整理后,再制成统计图(表)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
此类活动,就是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灵活主动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这些对成人来说看似很寻常、很简单的问题,对少年儿童来说却是第一次接触,或者只是从中获得一项新的数学技能,取得一项新成果。
在活动的情境中,抓住时机,激励学生继续分析、研究发现的问题。
学生在看图(表)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全校共有多少人?哪个年级的人数最多?四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少多少人?三、四年级的总人数比六年级的人数多多少人?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四、实验的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利用“小小信息卡”等形式,将课堂教学信息与外界信息广泛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与空间,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已超出教材的范围。
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五、实验存在的问题1.无论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学科知识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需要更新和提高。
教师急需“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2.实践活动应该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使类似的活动受到了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