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一、单选题45. 司法公正体现在司法活动各个方面和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上。
下列哪一做法体现的不是司法公正的内涵?( )A. 甲法院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通过微博直播庭审过程B. 乙法院将本院公开审理后作出的判决书在网上公布C. 丙检察院为辩护人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提供便利D. 丁检察院为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提供医疗和物质救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司法的理论与实践,司法公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司法活动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不仅要按实体法办事,而且要按程序法办事。
(2)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如法官的中立性。
(3)司法活动的公开性。
诉讼程序的每一阶段和步骤都应当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例如,法院应当努力实现立案公开,庭审公开、审判结果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过程公开(选项A、B符合)。
(4)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一是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二是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选项C符合)。
(5)司法程序的参与性。
程序参与性又称为”获得法庭审判机会”,指那些利益或权利可能会受到民事裁判或诉讼结局直接影响的人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诉讼的过程,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6)司法结果的正确性。
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确凿可靠,经得起历史检验;对案件的定性要准确;处理要适当。
选项D是执法为民的体现,与司法公正无关。
46. 关于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如何理解司法效率,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司法效率包括司法的时间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司法活动的成本效率B. 在遵守审理期限义务上,对法官职业道德上的要求更加严格,应力求在审限内尽快完成职责C. 法官采取程序性措施时,应严格依法并考虑效率方面的代价D. 法官应恪守中立,不主动督促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完成诉讼活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B、C说法正确。
根据司法的理论与实践,司法效率强调的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要提高办案效率,不拖延积压案件,及时审理和结案,合理利用和节约司法资源。
司法效率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对法律负责,不断改进工作,迅速及时进行司法活动,在司法、诉讼的各个具体环节都要遵守法定的时限;同时,司法程序的设计还应当使当事人以最小的耗费利用诉讼制度。
司法效率大致包括司法的时间效率、司法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司法活动的成本效率三个方面。
选项D说法错误。
在司法过程中,宜坚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法官在恪守中立的前提下,也应当督促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完成诉讼活动。
47. 关于检察官职业道德和纪律,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 甲检察官出于个人对某类案件研究的需要,私下要求邻县检察官为其提供正在办理的某案情况B. 乙检察官与其承办案件的被害人系来往密切的邻居,因此提出回避申请C. 丙检察官发现所办案件存在应当排除的证据而未排除,仍将其作为起诉意见的依据D. 丁检察官为提高效率,在家里会见本人所承办案件的被告方律师【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D错误。
《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严格遵守检察纪律,不违反规定过问、干预其他检察官、其他人民检察院或者其他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不私自探询其他检察官、其他人民检察院或者其他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情况和有关信息,不泄露案件的办理情况及案件承办人的有关信息,不违反规定会见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及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
选项B正确。
《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对法定回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众对办案公正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主动请求回避。
选项C错误。
《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第十八条规定,树立证据意识,依法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不伪造、隐瞒、毁损证据,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严格把好事实关、证据关。
48. 某律师事务所一审代理了原告张某的案件。
一年后,该案再审。
该所的下列哪一做法与律师执业规范相冲突?( )A. 在代理原告案件时,拒绝与该案被告李某建立委托代理关系B. 在拒绝与被告李某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时,承诺可在其他案件中为其代理C. 得知该案再审后,主动与原告张某联系D. 张某表示再审不委托该所,该所遂与被告李某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与律师执业规范不冲突。
根据《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律师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或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不得与当事人建立或维持委托关系。
《律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
选项B与律师执业规范不冲突,选项D与律师执业规范冲突。
根据《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在委托关系终止后,同一律师事务所或同一律师在同一案件后续审理或者处理中又接受对方当事人委托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不得与当事人建立或维持委托关系。
据此可知,该律师事务所在张某表示再审不委托该所之后与被告人李某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的做法违反了《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选项C与律师执业规范不冲突。
该律师事务所一审代理了原告张某的案件,在再审中,依旧可以代理原告张某的案件,法律并未禁止。
49. 关于法律职业人员职业道德,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 法官职业道德更强调法官独立性、中立地位B. 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及职业行为上道德准则的体现C. 律师职业道德只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不规范律师事务所的行为D. 公证员职业道德应得到重视,原因在于公证证明活动的特点是公信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
法官职业道德,是指法官在履行期职责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与法官职业的职能、性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法官职业道德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即主体是法官和法院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特别强调法官独立、中立地位和审判职责要求的特殊方面;(2)内容的全面性,法官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内容全面,涉及观念、意识、规范等;(3)约束的广泛性,法官职业道德既规范职业内活动,也规范职业外行为。
选项B说法正确。
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之相应的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是检察官的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的体现。
选项C说法错误。
律师职业道德,是指律师在从事律师业务,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时,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律师职业道德主要对律师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同时也规范律师事务所的行为。
选项D说法正确。
公证员职业道德是指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事务、履行公证职责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之相关的活动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公证是公证机构或公证员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其的特点是公信力。
正因为公信力,才更强调公证员的职业道德。
50. 某法律援助机构实施法律援助的下列做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经审查后指派律师担任甲的代理人,并根据甲的经济情况免除其80%的律师服务费B. 指派律师担任乙的辩护人以后,乙自行另外委托辩护人,故决定终止对乙的法律援助C. 为未成年人丙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但无律师执业证的本机构工作人员担任辩护人D. 经审查后认为丁的经济状况较好,不符合法律援助的经济条件,故拒绝向其提供法律咨询【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
《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据此可知,法律援助服务是完全无偿的,不存在”缓交费”、”减费”的问题。
选项B正确。
《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一)受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选项C错误。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据此可知,这里应指派执业律师,而非无律师执业证的本机构工作人员。
选项D错误。
法律援助的实施形式包括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
其中法律咨询是对咨询者提出的有关法律援助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及日常碰到的简单法律问题进行解答。
通常情况下,法律咨询不需要审查经济条件。
二、多选题83. 司法与行政都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但司法具有一系列区别于行政的特点。
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司法区别于行政的特点?( )A. 甲法院审理一起民事案件,未按照上级法院的指示作出裁判B. 乙法院审理一起刑事案件,发现被告人另有罪行并建议检察院补充起诉,在检察院补充起诉后对所有罪行一并作出判决C. 丙法院邀请人大代表对其审判活动进行监督D. 丁法院审理一起行政案件,经过多次开庭审理,在原告、被告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充分举证、质证、辩论的基础上作出判决【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从形式上看,司法与行政都是执行法律的个别化的或具体化的行为,统一于广义的执法活动。
但是,行政是实现国家目的的直接活动,而司法是实现国家目的的间接活动。
与行政相比,司法具有如下特征:(1)独立性。
在组织技术上,司法机关只服从法律,不受上级机关、行政机关的干涉。
(选项A正确)(2)被动性。
法律适用活动的惯常机制是”不告不理”,司法程序的启动离不开权利人或者特定机构的提请或诉求,但司法者从不能主动发起一个诉讼。
(选项B 正确)(3)交涉性。
法律适用过程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在刑事诉讼中需要控辩双方的辩驳、质证、对抗;在诉讼中需要原被告双方的协商、交涉、辩论。
(选项D正确)(4)程序性。
法律适用过程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司法者所做的裁判,必须是在受判决直接影响的有关各方参与下,通过提出证据并进行理性说服和辩论,以此为基础促进裁判的制作。
(5)普遍性。
司法的过程是运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将法律适用于个案的过程。
案件的司法解决意味着个别性事件获得普遍性,普遍性在个别性事件中得以实现。
(6)终极性。
法律适用是解决纠纷、处理冲突的最后环节,法律适用结果是最终性的决定。
相对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司法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解决争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