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由谁支付
2009年5月,王某应聘到某制药公司,2010年4月,王某在维修厂房时,不慎从房上摔下,造成事故。
2010年7月王某被认定为工伤,后被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等级8级。
因制药公司为王某参加了工伤保险,王某的医疗费等相关费用已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分担。
王某康复后,继续在制药公司工作,制药公司继续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费。
2013年9月,王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制药公司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制药公司停缴了王某的工伤医疗保险费。
仲裁委员会在审理中就王某主张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还是应有制药公司支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王某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依据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王某与公司劳动合同终止时,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已经施行,理应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故王某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种意见认为,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中规定,本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
据此,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适用对象是其施行后被认定工伤的职工,王某是施行前被认定为工伤,故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按原规定由制药公司支付。
笔者认为: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将原应有用人单位承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修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基金的作用,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调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但鉴定为七级到十级的伤残劳动者享受一次性工伤补助金的前提是合同期满或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可以看出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适用对象是伤残较轻的劳动者,也就是说这部分劳动者在发生工伤后,并不当然解除劳动关系,还完全可以由用人单位安排劳动,缴纳工伤保险费,如果若干年后,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一次性工伤保险金仍有用人单位支付,肯定影响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违背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初衷。
在目前法律法规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有些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如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有关事项的通知》(通人社工
﹝2011﹞7号)第二条规定:凡工伤发生后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且正常缴纳工伤保险费,自2011年1月1日起,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五到十级工伤职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南通市这一规定体现了新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原意,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很显然,如果在新修改《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已作出工伤认定,并且用人单位已停缴工伤保险费的,则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本案中王某被认定工伤的时间为2010年7月,制药公司继续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费,直到王某申请仲裁的2013年9月停缴。
所以笔者认为,王某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有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而以上两种意见均没有从实际出发,第一种意见犯了简单适用法律的错误,单纯从解除劳动关系时,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已经实行,想当然适用新规定,忽视了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溯及力。
第二种意见犯了机械适用法律的错误,考虑到了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过渡性条款,看似有理,但未从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机械套用法律,所以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