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
2)横向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18岁到 18岁到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18 9岁间的少年 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 岁间的少年, 1 9岁间的少年,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 它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 它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眼中 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 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是在一 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第一,长得清秀漂亮。 第一,长得清秀漂亮。 第二,他深思,喜欢探寻问题。 圣经》 忏悔录》 第二,他深思,喜欢探寻问题。《圣经》 、《忏悔录》 、 圣埃伦岛回忆录》 《圣埃伦岛回忆录》 第三, 仇恨,“生不逢时”。 第三, 仇恨, 生不逢时”
被软化 隐蔽的支配力量在于贪欲
C于连的悲剧意义
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平民阶 级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尖锐对 立;揭露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对腐蚀、压迫 和摧残平民青年的上流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 表达了千千万万个贫民出身的青年一代挣扎、奋 斗,却毫无出路的个人命运。也说明,走极端利 已的道路来反抗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是行不通的。
司汤达: 它像一根竹竿, 司汤达:“它像一根竹竿,爬到上面的人绝对要把下 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给拽下来, 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给拽下来, 社会就是如此。 社会就是如此。”
于连对今天的启示:
欲望的满足构不成幸福的人生, 欲望的满足构不成幸福的人生,因为它 只是一种目标而不是人生目的。走出欲望 纠缠的生存困境仍然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 想。 于连的欲望沉浮,也可看作是人类迷失 与觉醒的寓言。
4、于连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 人奋斗者的典型。 A性格
1)纵向
反抗——妥协——反抗 反抗——妥协——反抗
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作了三次大拼搏, 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作了三次大拼搏,但最后还 是以失败而告终。 是以失败而告终。
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的所做所为是于连在野心和虚伪的 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监狱中的反省,是他浪子回头的转折点。
现实主义)
后期: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基本主题都是反复 《红与黑》 辟、反封建、反专制。 辟、反封建、反专制。代表作《红与黑》、《巴 马修道院》 马修道院》(《红与黑》的姐妹篇 )、《吕西安•娄 红与黑》 )、《吕西安• 凡》(又名《红与白》)等。 又名《红与白》
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概 述
既有平民反抗意识,又有个人进取野心。 判逆与妥协的双重人格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 “在有钱人的宴席上给自己加一把椅子 ” 认识到: 统治阶级惩罚他, 认识到:“统治阶级惩罚他,目的是要惩戒那些敢于混迹 高等社会的平民少年。 高等社会的平民少年。 ”
第七章 19世纪 19世纪 批判现实主义
第一节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 红与黑》
1830年,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的问 世,标志着法国和欧洲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真正开端。
一、《红与黑》 红与黑》
1、情节介绍 维利叶尔小城
德瑞纳市长 于连· 于连·索利尔 新兴木工厂主索利尔 德瑞纳夫人
现实主义:
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 “摹仿说” ; 摹仿说”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提倡“举起镜子照自然” ; 莎士比亚提倡“举起镜子照自然” 启蒙文学 注重社会分析,哲理性、讽刺性描写; 浪漫主义文学 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历史题材的风 俗画风格,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红”与“黑”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还有“ 还有“红”象征自由,“黑”象征专制, 象征自由, 象征专制, “红”象征共和,“黑”象征复辟等说法。 象征共和, 象征复辟等说法。
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 德·拉莫尔侯爵
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 玛格丽特
2、创作机缘 两起情杀案 :
一件是1828年10月他在《司法公报》上看到的 一件是1828年10月他在《司法公报》 月他在 1828 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这家主妇的事; 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这家主妇的事; 另一件是他在《罗马漫步》 另一件是他在《罗马漫步》中谈到的巴黎木匠拉法格 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 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
2)是严谨而清晰的情节结构。 是严谨而清晰的情节结构。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与德•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与德•瑞那夫人 和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恋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和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恋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这些 内容构成了小说的“ 而市侩气浓厚的维立叶尔城、 内容构成了小说的“经”;而市侩气浓厚的维立叶尔城、 勾心斗角的贝尚松神学院和充满罪恶阴谋的巴黎侯爵府这 三个典型环境则构成了小说的“ 经纬交织、 三个典型环境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经纬交织、清晰严 谨。
5、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品的思想意义:
1) 揭露王政复辟时期贵族、教会的黑暗统治。 2) 提示复辟王朝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3) 反映王政复辟时期贵族等级制对平民青年的压 迫和摧残。 总之,《红与黑》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民主倾向十分鲜明 的社会政治小说。它强烈地表达了19世纪20至 的社会政治小说。它强烈地表达了19世纪20至30 年代法国人民反封建、反教会、反复辟的思想情 绪。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 的产物。 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 七月革命”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 ; 年法国爆发“ 这两大政治事件, 这两大政治事件, 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 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3、关于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 后改为《红与黑》 原取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副标题 1830年纪事 年纪事” “1830年纪事”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辟斗争非常激烈的一年 , 从根本上说,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从根本上说,《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 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之”字形的道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路。
法国作家阿拉贡:“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 法国作家阿拉贡: 在复辟时期, 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红——黑——红 ——黑——红
第三,小说中色彩意象“红”与“黑”的设置。 的设置。 第三,小说中色彩意象“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主人公于连形象的塑造; 对时代敏锐而准确的反映; 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
作为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作为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相当杰出地 反映了大革命后期的法国社会, 反映了大革命后期的法国社会,反映了这个社会 里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情态。 里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情态。
a、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 、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 →瞬间的自卑…… 瞬间的自卑…… 一)征服德瑞纳夫人 二)征服玛蒂尔德· 二)征服玛蒂尔德·玛格丽特小姐
“我降服了一个魔鬼。 ”“这好比一个驯虎 ”“这好比一个驯虎 的人,他哪怕把一只老虎驯得非常听自己的话, 他也不会忘记自己身边放一去手枪。” 他也不会忘记自己身边放一去手枪。” b、自卑
二、司汤达生平与创作
又译斯丹达尔,(1783---1842) 又译斯丹达尔,(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 原名玛利·亨利·贝尔 司汤达就是普鲁士一个小镇名字的法文 译音,该镇是著名古典艺术评论家温克尔 曼的故乡。 生于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无神论者 ;恋母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司汤达在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创了现实主 义的道路和杰出的心理描写。
以1830年发表《红与黑》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 1830年发表《红与黑》 两期 : 前期: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中短篇小说,以异国 情调为背景,以男女爱情为主线,表现反封建、 反教会和追求自由、争取独立的主题,代表作短 反教会和追求自由、争取独立的主题, 短 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前期《阿尔芒斯》 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前期《阿尔芒斯》属
B心理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心理机制中有严重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严重的自卑感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无意识深处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力量,补偿内心自卑、焦虑、 心自卑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 权力。 不安全感以维持心理平衡——即,权力。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所以,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