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总第81期)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雷志良畲族自称“山哈”或“生哈”。
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皖、粤诸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畲族在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服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畲族的服饰,狭义上仅指服装;广义上可分为头饰、服饰、手饰等。
另外,由于畲族基本上同各地的汉族交错杂居,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畲族的服饰也因地区不同而式样不一,种类繁多,特点各异。
本文试对广义上的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畲族服饰的民族特色畲族衣尚青蓝,“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妇女色或蓝或青……腰围蓝布带”②。
妇女头饰“好以蓝布裹发”③,“笄以青色布为之”④。
畲族衣尚青蓝,这与历史上畲族善于种植青靛和苎麻分不开。
畲族衣料来源自种的麻,通常还自纺、自织、自染。
在畲族青或蓝底服饰上,常可见到精美的各种绣花。
畲族在刺绣和挑花方面有她们独到的想象力、创造力。
她们喜欢在上衣的领、袖、襟处镶花边,还在此上面绣上各色丝线,表现了畲族人民朴素的物质生活和对美的追求。
归纳起来,畲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性别不同,男女的服饰有很大的差别。
畲族男子平时穿大襟的无领青色长衫、长裤,有时还穿两层厚麻布制成的无袖“马甲”式上衣,前面对襟,上有五个铜钮扣,前后片分开,左、右胁下仅一布带连接,便于劳动。
现在,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畲族男子在发饰、服饰装束等方面基本上同汉族没有差别。
畲族妇女的服饰民族气息浓厚,而且服装式样也较多。
畲族妇女的上衣一般绣有很多的花纹,主要绣在大襟服斗、衣领、袖口等处,腰间围着做工精美、色彩绚丽的合手巾带,下衣为传统的青、蓝、黑布长裤或短裤,脚着黑布带鼻花鞋。
其次,畲族妇女的头饰也很讲究,别具一格。
她们一般在头上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的发髻,发间环束红色绒线,插饰珠料,形似凤头。
畲族妇女颈上还佩戴银项圈、银链,腕上、手指、耳垂常戴银手镯、戒指和耳环,闪闪发光,艳丽夺目,外出时还常配戴精致的斗笠。
第二,穿着十分讲究,素有便装和盛装之分。
畲族男、女平时所穿服装,一般都方便劳作,如福建霞浦畲族妇女上衣有大、小服斗,便于翻穿,就是出于平时劳动需要而制。
遇到节日或男婚女嫁,便着盛装。
结婚时,畲族男子穿青色长衫礼服,外套龙凤马褂,襟和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穿秃头、双鼻的黑色布鞋,女子戴头饰,穿质地讲究的灰绸或红绸裙子,鞋呈黑色,布底、单鼻、秃头、阔口,两侧与前头均有绣花。
还有盖头的“绣罗帕”,系腰的“护身带”,随身的“子孙带”等。
畲族女子结婚时穿的裙子,平时绝对忌穿,留待死时穿用。
故在畲家,上了年纪的妇女一般仍保存着结婚时穿的裙子之类的衣物,色彩像新的一样,充分体现了畲族妇女俭朴的美德。
畲族男子在祭祖时也着盛装,穿红色的长衫。
第三,分布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呈现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畲族曾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分布地域宽广,各地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畲族内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服装式样上。
有的地区较简单,有的地区则很讲究,其主要区别在于服装上刺绣和挑花的多少。
譬如,同是闽北畲族地区,福安、宁德一带,上衣有黑色的花纹,只在衣领上绣有水红、杏黄等马牙纹,沿服斗的边缝上贴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一块绣有角隅的花纹。
下衣为黑布长裤子,式样和汉族相同。
福鼎畲族妇女的服装就比福安讲究得多,上衣大襟上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它色线,针绣的花纹面积大,花朵也很大。
衣领两头下端,靠领口的地方,有两个杨梅花。
衣领多用水红、水绿作底色,加绣花。
袖口配的色边是一条红,一条绿。
霞浦畲族妇女上衣大襟、小襟的尺寸与福安、福鼎都不一样。
大襟有服斗,小襟也有服斗,在服斗和花边下端的琵琶带也比较讲究。
袖口是用蓝色布条缝制,领上多绣自然花纹,与福安只绣几何纹、马牙纹不同,一般有大叶牡丹、小叶牡丹、莲花,还有双龙抢珠,用色绚丽多彩。
特别是服斗上花纹,有花、鸟等各种动植物及建筑物,颜色有大红、桃红、大绿、水绿、蓝、白、大黄等几种,有的还配以金线,增添艳丽。
第二个区别主要反映在服装装束上的不同。
浙江丽水地区的畲族妇女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
男穿单夹,女穿短裙蔽膝,有穿短袜裹绑腿的习惯,腰间都系围裙。
有些地方畲族妇女则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和赤脚。
如福建罗源、连江和宁德一带的畲族妇女,一般都穿黑色短裤,裹绑腿,衣领同和尚领相仿。
其它大部分地区畲族妇女穿长裤,不似以上地区。
其次,畲族服饰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头饰上。
同治《景宁县志》载,景宁畲族妇女“跣脚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显然,畲族妇女的发式与汉族妇女不同。
她们一般都把头发纵向梳成螺式(罗源)或截筒高帽式(福安)盘在头上,高高隆起,插饰珠料,形似凤头。
可见,因居住地域不同,畲族妇女头饰也是有差别的。
仅以福建畲族妇女头饰为例,便有:罗源式、光泽式、氵章平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顺昌式等几种类型。
如罗源畲族妇女头发用红色绒线梳成高七八寸的髻,畲家叫“凤凰髻”。
而福安畲族妇女把头发挽成“碗匣式”,上面束一条红带,下端翘起似凤凰翼,发上端横压根钗和斜插一条豪簪,耳戴一副大圆银耳环。
第四,畲族妇女已婚与未婚,在服饰的穿戴上是泾渭分明的。
在畲家,只有已婚的妇女才戴头饰,姑娘的头发是两边分头路,中间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从后面向前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若干的刘海,无特殊的饰物。
如福安,已婚妇女最明显的标志是发顶中央靠后横插一支银簪。
未婚少女头上没有插银簪,以一根红线缠在右额前方的头发上,以示区别。
在福鼎,畲族已婚妇女通常梳一扁圆髻,紧贴脑后,罩以黑色髻网,插银簪若干。
未婚少女则梳一条辫子,从前顶斜围脑后,一束红色或红绿色苎麻线,斜扎脑顶与辫子平行,显得朴素、美观而大方。
第五,畲族成年与未成年妇女,在服饰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畲家少女两鬓颊有两支银笄。
订了婚,须脱下一边,以示已许配人家。
结婚时,头戴凤冠。
妇女则发间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借以标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龄。
如广东凤凰山畲族年轻妇女用红色,到中年改用蓝色,老年用黑色。
第六,畲家男子祭祖前后,服饰颜色不同。
畲族男子以祭祖为荣,祭过祖的人其社会地位不同于常人,祭祖次数愈多其社会地位愈高。
他们祭祖时不仅要着盛装,而且每次祭祖均有不同的颜色。
如景宁畲族“时而祭祖,则号为醮明,其属相贺,能举祭者得戴巾为荣,一举衫则蓝,二举衣且青,三举衣则红,贵贱于是乎别矣”⑤。
二、畲族服饰的文化内涵第一,畲族服饰体现了一个山地游耕民族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畲族大都聚居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山区,历史上是一个从事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民族。
他们开荒种地,随山种余田。
但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王朝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镇压畲族人民起义,到清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迫使广大畲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强迫畲族人民缴纳“贡赋”⑥,甚至派官吏到汀州一带“劝农桑,定租税”⑦。
土地也越来越集中在汉族大地主和封建官僚手中。
畲族人民被迫迁徙,为了生存,不得不迁入山区开垦新土地。
为了改变土地贫瘠产量低的状况,畲族人民采取多种办法,对土地进行改良。
男女同劳动,过着自种、自织的小农生活。
畲族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还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茶叶、香菇、蓝靛等,特别是种植蓝靛。
明代时,“福建菁”已闻名天下,即所谓“福州西南,蓝甲天下”。
兴化畲汉人民“擅蓝靛之利”⑧,其染色“为天下最”⑨。
畲民因此也被称为菁民、菁客βκ或菁寮βλ。
畲族人民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下,难以忍受名目繁多的赋税徭役的盘剥,不断迁徙。
他们每迁到一处,就开垦新地,随山种余田。
无论男女,一般都下田劳作,为便于劳动,畲族妇女没有从小缠足的陋习。
有些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裹三角令旗式或梯型绑腿,赤脚。
畲族衣尚青、蓝,还同畲族狩猎经济有关,在狩猎时可起到自然保护色的作用。
第二,畲族服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
便装适于劳动,即使如此,畲族妇女也尽量作一些美化,如在衣服的领、襟、袖处镶上简单的花边。
盛装更是精心制作,从头到脚,色彩斑澜,十分讲究。
如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以及几何纹样,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花纹。
年轻的姑娘还精心织绣出绚丽多彩的绣帕和彩带,送给自己心爱的情侣。
待嫁的姑娘为了自己的嫁妆,更是发挥她们无穷的智慧,精心织绣出一整套新娘所需用的装饰品,把自己打扮得十分艳丽。
如“绣罗帕”、“护身带”、“子孙带”等。
畲族妇女外出时也喜戴精致美观的斗笠,无形中成为畲族民族服饰的标志之一。
第三,畲族妇女编织的合手巾带美观大方,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湛的手工艺品。
合手巾带也叫彩带或花腰带,分线织和丝织两种,主要装饰是图案花纹和绣字,图案花纹有几何纹和自然花纹。
几何形有菱形、折带形等;动植物形有各种花卉和表示吉祥的鸟兽。
花带结构严谨,色彩鲜艳强烈。
第四,畲族服饰,尤其是头饰受到本民族图腾崇拜(或祖先崇拜)及宗教信仰影响。
畲族信仰盘瓠,崇拜盘瓠图腾,而且这个信仰还贯穿到他们的头饰、服饰中。
“至于畲族的头饰、服饰便是按照盘瓠传说有关情节设计的”βµ。
“这无疑是民族图腾崇拜的遗留”βν。
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冠呈龙犬之头、身、尾三截之状。
《皇清职贡图》云其:“妇女以蓝布裹发,或戴冠为狗耳。
”“制衣前短后长,有制裁皆尾形的古风,都系图腾崇拜的遗俗。
”畲族还崇拜凤凰。
该图腾崇拜源于畲家女始祖三公主。
据说她贤惠聪明,不贪宫廷富豪生活,随夫携子迁到凤凰山,被畲族奉为“宇宙女神”,即“凤凰神”βο。
畲族妇女着“凤凰装”是全民族的,亦最具民族特色。
据说这是沿袭三公主的装束。
她们用红头绳扎的头髻,象征着凤髻;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出各种彩色花边,并镶绣着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的颈、腰部美丽的羽毛;那后腰随风飘动金黄色腰带,象征着凤凰的尾巴;周身悬挂着叮口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啭。
第五,畲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体现了畲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如畲族的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图案花纹十分精美,既来自生活,又具有独特的畲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汉族传统的刺绣图案花样,如过去畲族常把自己编织的带子拿到县城里印染铺去镂印汉族的花纹。
再如畲族合手巾带上的绣字装饰,解放前合手巾带上“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封建色彩的吉利词语就很多。
畲族男子服饰在解放前已同汉族差不多,而今更是大胆吸收汉族文化乃至西方文化。
有的畲区男子西装革履已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