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篇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xx)不合理之处a:最近遇到一个关于规范上的问题,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上有这么一个规定,静态基线处理时,关于基线弦长中误差,固定误差a与b只能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某些不良商家给自己的标称精度很高,比如5+1,而旧规范可以引用10+1,旧规范容易通过精度评定,而新规范就太难了。

新规范那岂不是太坑人了吧?新规范要求是这样的旧规范要求是这样的太坑人了,不管bcde级,都得按照仪器标称精度来评定,很不合理。

如果这么考虑问题的话,今后的一级或者二级导线就不是按照固定的相对误差来评定了,而是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了。

如果真这样的话,说不定低精度的仪器可以通过精度评定,高精度仪器测得的导线成果反而通不过了。

毕竟,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是与否的结论另外,规范允许在基线处理时运用商家的提供的随机处理软件,而很多随机处理软件本身就有很多致命性错误。

这再次让不良的仪器厂家钻漏洞,夸大自己仪器标称精度的同时,商家开发出来的软件又低门槛地允许通过很多不合格基线通过了精度评定。

b:旧规范就是很合理的,比如c:问题是,新规范中,我就不知道在做d级gps测量时,a与b的具体取值了,按照新规范要求,我使用的仪器不同,a与b的具体取值就会不同。

这样的话,我如果拿到一批仪器,假如商家的标称精度为:a=5,b=1ppm,标称精度很高(但是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实与否的结论。

)仪器的真实精度是这样的:a=10,b=5ppm,这样的话,我用这批仪器在做d级gps控制测量内业精度评定时,运用a=5,b=1ppm,不能通过精度评定;运用真实的标称精度a=10,b=5ppm,我就很容易通过精度评定了。

篇二: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总则1.0.1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缩写为gps﹚建立公路工程gps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xx-92)的有关规定,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 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gps观测手薄"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术语2.0.1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观测时段observationsessiongps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同步观测simultaneous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独立基线independentbaseline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2.0.6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observableloop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7自由基线Freebaseline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8复测基线duplicatemeasurebaseline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2.0.9边连式linkmethodbyabaseline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2.0.10无约束平差non-constrainedadjustment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1公路抵偿坐标系compensationcoordinatesystemforhighway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2.0.12首级控制网Firstclasscontrolnetwork为一个公路工程项目而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并同国家控制点联测能控制整个路线的控制网。

2.0.13主控制网maincontrolnetwork为满足公路测设放线或施工放样,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并贯通整条公路的控制网。

2.0.14天线高antennaheight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gps控制网分级与设计3.1gps控制网分级3.1.1根据公路及桥梁﹑隧道等构造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等级。

各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见表功3﹒1﹒1表3﹒1﹒1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注:①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两倍;②特殊构造物指对施工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

3.1.2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σ=√[a2+(bd)](3.1.2)式中:σ—弦长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ppm);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3.2gps控制网设计3.2.1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公路等级﹑线地形地物﹑作业时卫星状况﹑精度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并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

3.2.2gps的wgs-84大地坐标系统转换到所选平面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平均高程情况,可按下列方法选定坐标系统:3.2.2.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2.2.2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并可选用下列方式:(1)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2.3gps控制网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确定以下技术参数;--参考椭球及其相应的基本参数;--中央子午线经度值;--纵横坐标的加常数值;--投影面正常高;--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值;--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

公路抵偿坐标系所采用的椭球中心、轴向和扁率应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

3.2.4公路路线过长时,可视需要将其分为多投影带。

在各分带交界附近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

3.2.5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应同项目测量控制网一次完成设计、施测与平差。

当特殊构造物测量控制网的等级要求高时,宜以其作为首级控制网,并据以扩展其它测量控制网。

3.2.6当gps控制网作为公路首控制网,且需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应每隔离5km设置一对相互到通视的gps点。

当gps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个gps点至少应与一个相邻点通视3.2.7设计gps控制网时,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并包含较多的闭合条件。

3.2.8gps控制网由同步gps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其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5条;--二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6条;--三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7条;--四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8条;3.2.9一、二级gp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三、四级gps控制网宜采用铰链导线式或点连式布网。

gps控制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3.2.10gps控制网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

当gps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

路线附近具有等级高的gps点时,应予以联测。

同一公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

3.2.11gps点需要进行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或gps点与水准点联测的方法。

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应均匀分布。

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是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4选点与埋石4.1准备4.1.1在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前应搜集与公路工程有关的以下资料:--测区划1:10000-1:150000地形图;--既有各类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测区的气象、地质、地形、地貌、交通、通信及供电等资料;--路线走向、线位布设、路线设计数据及大型构造物位置等资料。

4.1.2按技术设计书(或大纲)要求,进行gps控制网技术设计。

4.2选点4.2.1选点员应按技术要求进行踏勘,并实地核对、调整、确定点位。

点位应有利于采用其它测量方法扩展和联测。

对需做水准联测的点位还应踏勘水准路线。

4.2.2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4.2.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否则应绘制点位环视图。

4.2.4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不小于400m;距220kv以上电力线路的距离应不小于50m。

4.2.5点位应利于公路勘测放线与施工放样,且距路线中心线不宜小于50m,并不大于300m。

对于大型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等还应考虑加密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4.2.6gps控制点需要设方位点时,其目标应明显,便于观测;与gps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且与路线垂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