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纲“谪仙”李白——品诗悟人生李白的一生是洒脱浪漫的一生,也是无奈悲情的一生。
他擅长表达胸中炽热的情感,突出表现自我的傲岸豪迈的性格,如大河奔流般表现自己的悲伤愤怒、希望和失望,但他并不快乐,他的人生是悲情人生。
一、豪迈奔放的浪漫特质李白诗歌最具鲜明的风格特点是:是喷发式的,他感情的表达往往是一泻千里、喷涌而出的,表达的豪迈中隐隐有一种苦闷和哀愁。
风格即是人,他的诗风恰好是他性格体现,他要冲决束缚追求自由,因为胸中有豪迈奔放如火焰般的激情,这种激情无处宣泄,只好在他的诗里自由挥洒,于是造成就了他浪漫奔放的诗风。
二、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李白的诗让人联想到自由的激情,他的诗处处有激情。
他向往雄壮有力的事物和广阔天地,他想冲破羁绊,远离世俗,神游天地。
然而他的人生不如意。
从他的诸多诗中我们都能看到一颗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诗心。
在诗中他的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展露无疑,他心无羁绊。
也许他不甘心走放情山水这条路,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不得志,他只能把这种失志寄托在诗里,他的诗就是他自由精神的充分展现。
三、豪放不快乐潇洒露悲情。
李白极具才华,有远大的政治报负,却得不到重用。
可以说,他是失望的,他是愤慨的。
他只能在诗和酒中得到释放,得到解脱。
他想喝醉,然而酒只能给他带来更深的苦闷、更大的失落;只能是对生活的更彻底的失望。
所以他只是在醉酒之下狂歌且舞。
他想喝醉以后便忘记一切,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慨都发泄出来,然而现实的残酷只能给他带来更深的刺痛。
尽管我们都能看到了李白的潇洒飘逸、狂放不羁,可他的背影是落寞的,步伐是孤单的。
他从不掩饰自己,那悲怆,那人生的失意只能到诗中、酒中去释放,去解脱。
李白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幕悲剧人生,只不过他悲伤,却不沉沦;借酒浇愁,却并不醉生梦死;李白的一生也是单纯的一生,快乐简单;李白的一生是梦想主义者,可现实让他失望。
李白不懂得人情世故,他还没有被俗世的污浊侵染。
他的生命中还保留着那种朴质无华的天性和那种可爱的纯情,但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让他陷入极大的失望之中。
总之,李白的一生洒脱、浪漫,他的诗歌把自己的傲岸豪迈的自我性格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悲伤愤怒、希望和失望却是他人生的主旋律,所以他的一生是悲情人生,他不快乐。
“谪仙”李白——品诗悟人生【摘要】李白的一生是洒脱浪漫的一生,也是无奈悲情的一生。
他的诗歌充满激情,这与他少年的意气风发、青年的狂热自负、中年的傲岸不屈、暮年的抑郁愤懑的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和情感世界密不可分。
有了这样的境遇,李白豪放,却不快乐;李白潇洒,却处处显露悲情。
李白虽然悲伤,却不沉沦;借酒浇愁,却并不醉生梦死。
单纯的李白一生都是一个梦想主义者,他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总是失败。
这注定李白是孤独的,他的一生都会是一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悲剧的人生,成就了李白诗坛的一段传奇。
【关键词】豪放,飘逸,诗,酒,悲情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逾越的。
他自称“谪仙”,具有不平凡的经历,有着复杂的思想。
李白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抒情诗。
他擅长表达胸中炽热的情感,突出表现自我的傲岸豪迈的性格,表现自己的悲伤和愤怒、希望和失望。
他的叙事诗,也都带有感情色彩。
明朗自然的语言,比较自由的诗体产生出“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功成身退”的思想支配他一生。
“诗酒相随”的生活陪伴他一世。
他的一生是洒脱浪漫的一生,也是无奈悲情的一生。
一、豪迈奔放的浪漫特质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光照文学史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风各异,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诗感情基调是豪迈奔放的,而且感情的表达又是一泻千里、喷涌而出的。
让我们读读李白这几首写黄河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黄河万里触山头……巨灵咆哮辟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送裴十四》)。
在不同的诗里,李白对黄河的描写虽有不同,但那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正体现了诗人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奔放的性格。
就象诗人笔下的长江浩荡,波白浪高,汹涌奔流直泻东海,一去不返。
这哪是在写诗,分明是在“喷发”,这种喷发式的诗风正体现了李白的性格:他冲决束缚追求自由,胸中有豪迈奔放如火焰般的激情。
李白不仅写黄河的诗如此。
他在诗中往往把要写的事,所咏的景都先蒙上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融进诗人的自我形象。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是他入京求官时的得意神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是他政治失意后的哀叹;“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是他眷恋长安的一往情深。
这样的山川景色多与他的开阔胸怀和傲岸的性格相契合。
不论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也好,还是“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也好,生活、山川一旦触发他心灵,他强烈的感情就会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然后再用这种强烈的感情去咏事写景入诗。
他的这种喷发式诗风一旦用来抒写强烈的感情,诗就显得波澜起伏,雄奇奔放,就好像大海扬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虽然是一首饯别诗。
但饯别诗却不从饯别始,而是平地突起波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只一句就指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抛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长风万里送秋雁”,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又迅速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却直起直落,喷涌而出,大开大合,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淋漓尽致的吐出胸中的忧愤。
李白的绝句也同样令人神往、赞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塑造了形象,把久积很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震撼人心,淋漓尽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把抽象的“愁”和具体的事物“白发”结合起来,使“愁”变为具体有色彩和形体的东西,而且来的突然,发出了强烈的艺术力量。
最后两句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更是意味深长,它绝对不是问句,我认为,是诗人感情郁闷到极至的一种宣泄。
就是这个“得”字,完全体现出作者深重的愁思。
这样的浓愁,作者就这样用朴实、直白的语言一口气呼出去,没有矫揉造作,几乎是一张口就让心里的那股气、那种情激射而出,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就在这里。
乐府诗也是这样。
以《蜀道难》为例:诗歌一开头,唏嘘感叹向读者迎面扑来。
而后不修边幅,直白蜀道的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尽管李白从未到过蜀道,但他却用自己的想象,写出了“危乎高哉!”的奇境。
李白就是以这种变化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理想感受。
我认为,这肯定又是李白酒后的狂呼和宣泄。
他是以蜀道的奇险的形象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实现理想之艰难。
这样夸张又具气势的诗句,只有李白这样的狂人敢下笔;这样张口即出天马行空般的想像诗句,也只有李白这样的奇人能做得出。
“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首之高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神话与夸张的巧妙结合,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下文却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来抒怀,感情极其悲愤无奈,语言极其豪放直白,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这种吞吐宇宙的豪气,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这种慷慨激昂的气概,哀而不伤,气象不凡,却脱口即出,也只有李白才能做得到。
二、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品读李白游山玩水、纵情自然之作,我们总能强烈地感受到李白有追求自由的精神,诗歌字里行间充斥着远离世俗,神游天地,心接万物的自由空气。
他的许多诗篇描绘与歌颂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景色,这些诗歌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显示出他对不平凡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更表现了他向往广阔天地以及要求冲破羁绊,不愿拘泥守常的自由之心。
李白的奇思异想和梦幻诗情带给我们绚丽多彩的审美享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诗心!让我们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对此进行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是李白离乡前向东鲁朋友表白心迹之作。
梦游天姥,只有奇幻浪漫如李白者才想得出,也只有洒脱不羁,天性自由如李白者才配得上。
诗的开始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是入梦的原因。
开头四句,通过说海外仙山隐约缥缈、不可寻访和天姥山的时隐时现来以虚衬实,夸张地描绘出天姥山的雄伟非凡。
这个天姥山已经不是现实中的天姥山,而是经过越人夸说传扬引导众人想入非非的高山峻岭的幻影。
在这里诗人纵情幻想,发清狂之思,抒自由之情。
接着写开始登上高陡入云的山路和在半山腰所见所闻,续写半山以上的山路极其曲折,奇花令人迷恋,以及不知不觉天色昏暗,表现了诗人的游山豪兴。
久茹生命不自由之苦楚的诗人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的契谈,交流、登临中倾诉郁闷,愉悦心灵,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同时,登山独览,美景据为己有,是何等的豪气!可见诗人对山早已心向神往,珍爱有加。
又接着写傍晚到来所经历的特异景象,逐渐将梦游推向高潮。
景色很阴郁,声音很恐怖,“熊咆龙吟”,似乎要将诗人的美梦惊破了。
然而诗人还是不就此罢休,又描绘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神仙世界。
经过一个电闪雷鸣,群仙就象列队欢迎诗人的到来,诗人纵情幻想,神游世外,与神仙游,诉款款心曲,奇幻生趣。
梦境终于达到了高潮。
李白的清狂飘逸,无拘无束的性情也在白云天空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从“忽魂悸”至结尾写梦境破灭后的心态,紧扣题面的“留别”慨叹述志,美梦破灭,美好事物最终消失了。
这个梦境与诗人应召入京,在政治上的得意与失意非常相似!所以他慨叹“世间行乐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政治上的失落感,内心郁结的忧愤,迫使诗人寻找解脱的途径。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认为只有放情山水才能排解政治上受挫的忧愤。
从表面上看比较消极,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他自由精神的充分展现,诗人心无羁绊,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也展露无疑,也许他不甘心走纵情山水这条路。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不得志,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慨叹,而到了此时的李白,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的愤懑,一齐涌上心头。
也许他的“别”是因为有压抑,也许是有许多事情不如意,所以在结尾又愤然“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怎样才能开心颜?也许只剩下追求自由,纵情山水吧。
全诗就是这样借梦游天姥发表感慨,托物抒怀,无一字不是奇思异想,无一语不是自由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