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数学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也是营造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本文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等,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而要构建高效率的课堂,其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形式如何,其课堂的高效性都应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二者是统一的,分割开来就谈不上课堂的高效性。

再精彩的演讲,如果学生充耳不闻,其教学效率也是低效的;再优秀的学生如果遇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其学习也不可能高效!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复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欲。

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力争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课堂上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心理安全感,大脑才能处于放松、亢奋的状态,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选择,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2 切实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和质量
课堂问题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而繁琐枯燥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畏难,甚至不屑一顾的情绪。

因而,设置的课堂问题应当具有适量性、及时性、递进性、层次性、情境性和拓展性等原则和特点。

适量性,就是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不能简单地用问题堆砌起来,要留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和消化;及时性,是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理解程度以及课堂环境的需要,及时地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以使得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的掌控;递进性,是指数学问题的设置应沿着本节数学课的重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依次设置,这样更能使学生对本节课数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层次性,是指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不但本身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而且提问时对学生的选择上也应体现出相应的层
次来,这样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位同学的“尊严”和“表现欲”;情境性,是指要把数学问题设置成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和学生能够感知的生活场景来,这样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的轻松和“好玩”,从而实现愉快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拓展性,就是指所设置的问题不仅要体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还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或者问题的深度上有所体现,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

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创设思维情景,培养创新能力
3.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善于动手操作,促进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即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3.3 架设探索桥梁,深化思维
质疑就意味着创新的开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不断设疑,要一波刚平一波起,处于“透化”状态,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而且还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先多问、善问,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往往无拘无束,会提出许多问题,面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要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来释疑,探索一个个“为什么”,这样,正是克服定势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

4 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不同的数学内容需要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平台来表现,不能拘泥于程序化,公式化的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往往需要灵活的教学手段,以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比如,在学习完方程之后,我们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只要告诉学生除了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或式子时,需要注意不等号的开口方向外,其他都
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

这样一堂课,老师只要花上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讲述外,其他时间都可交给学生进行练习和相互的批改即可。

5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思想应该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到一个产婆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做一名真正的思想产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要建立数学高效课堂,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做到:对学生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支配的时间多一点。

以一种上帝般的博大胸怀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怀着真挚、深厚的教育之爱,真诚地欣赏、赞美每个学生的成长,用我们的爱心去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真谛所在。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选择,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尤其在实施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以来,更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探究,积极主动的做一个发现型的学习者,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欣赏数学过程中充分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无限美好的数学情感,相信不久的明天,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
[2]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