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心; 3、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习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 4、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
并能更好地运用它们。
施瓦布:探究学习(1960)
教师应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应通 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
在学习课本上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之前,学生 应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然后运用实验所得的证据 作出解释,最后对解释加以提炼。
协作 交流
总结 提高
教 设置探究问 师 题,激发学 活 习动机,探 动 究动机
提出启发性 问题,提供 学习策略指 导
提供认知工 具,监控学 生的学习过 程,适时提 供资源、方 法和指导
访谈调查、问卷调查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研究者围绕一定的问题,通过检索和阅 读文献,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狭义的理解:“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或“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广义的理解:记录人类知识一切载体,包括各 种手稿、书籍、报刊、影片、录音(像)带、 幻灯片、电子文件等。
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来组 织学习者的活动,通过预先设定的支架工具帮 助学习者发展高水平思维。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以学生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 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信息都是来自互联网。让学生更好 的使用网络信息,形成知识建构和能力的发展。
问题引导下,以网络为基本手段获取信息和数据, 通过信息收集、处理、加工,最终解决问题,学得 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步骤:设计方案.分工.网络探究 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量规
问题的解决结果
Web quest案例 龙丽嫦防霉除霉探究式学习网站
基于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探究性学习
(1)概述
强调学生利用信息化交流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由 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协作,以达 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1992年,法国物理学家乔治·夏尔帕克教授将这一 项目引入法国,逐步在全国推广。
2000年,这一方法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重视,准备开 展实验,并大力推进。
2001年,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成立。
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3、探究性学习的类型(1)
创设问题情 教 师境,引导学 活 动 生明确问题
提出启发性 问题 提供学习策 略指导
监控活动进 程,给予策 略指导
提供问题解 决的工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4)信息技术的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启发引导,辅助学生自主探究 提供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形式多样,深化学生自主评价
多← -------- 学习者自主探究的程度 -------- →少 少← ------- 教师或学习材料得到的指导程度 -------- →多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环境创设工具有效 地融入探究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 式,其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满足学生个性 化学习的需要
信息技术支持下探究学习的特点
情境资源丰富 认知工具多样 技术手段便捷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典型探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信息化认知工具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思维导图的探究性学习 基于电子游戏的探究性学习
(5)案例:鲸
特例:WebQuest
WebQuest的首创者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两位教授
Bernie Dodge
Tom March
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其中的全部或大部份信息来自互联网。(Dodge 1995)
WebQuest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 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杜威:做中学(1909)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 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儿童参与生活的过程,学习是儿童经 验连续不断的改造。
教学不应该只是讲和听,而且必须通过“做”去进行。
布鲁纳:发现学习(1960)
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觉、主 动地探索,研究事物的性质,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规律,从而获得所学的的概念和原理。
发现型探究
观察 实验 模拟 调查 文献研究
设计型探究 技术设计
形式设计
观察
研究者围绕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的观察和测量工具 的支持下,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和 数据,并据此认识事物的研究方法。
对物体的观察、对事件的观察、对行为的观察
模拟
模拟是通过制作研究对象的模型,并观察这一模型 的行为方式或者对模型进行操作和分析来理解研究 对象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3个特征
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
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 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2、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杜威的“做中学”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施瓦布的“探究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对探究学习的理解 现代“做中学”:Hands-on
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探究性学习
(1)概述
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所提供的手段和资源,主动的、积 极的、探索性的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主体认知生成过 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基础
认知弹性理论:只有在显示多元 事实时才能以最佳方式对结构不 良领域的现象进行思考。
导下收集某些数据 们进行分析
诉他们如何分析
3. 解 释
学生们根据实 证形成解释
4. 评 学习者将解释 价 与科学知识结
合在一起
学生们在总结了 实证以后做出解释
学生们在根据实证 形成解释的过程中 得到指导
学习者独立地检 验其他资源并形 成这些资源与解 释之间的联系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 哪些途径去寻找有 关科学知识
施瓦布:三种实验方式
1、教材提出问题和研究方案,学生据此进行实验, 发现问题的答案。
2、教材只提出问题,研究方案和问题的答案由学生 提出。
3、学生直接面对现象,需要自己提出问题、制定研 究方案并进行实验,从而发现问题的答案。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 对探究学习的理解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
需要做观察; 需要提出问题; 需要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需要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 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 需要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 需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它避免了自主解决问题 的片面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
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 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
(2)理论基础
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 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所特有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 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 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结构。
学习者在回答 问题时首先根 据事实证据
学习者自己确定 实证是由什么构 成的并收集这些 证据
探究的不同程度
学习者从所提供的 问题中选择,据此 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者对教师或 他人提出的问题 作进一步的深化 明确
学习者投入直接 来自教师、材料 或其他资源提供 的问题中去
学习者在他人的指 给学生数据让他 给学生数据并告
基本过程: 1、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发现矛
盾; 2、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分
析和研究,提出假设; 3、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检验提出的假设; 4、对问题作出结论,获得有关的知识。
发现学习的四个优点
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 2、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
Webquest的主要特征
以网络资源为依托 以任务驱动为核心 强调协商、合作 注重过程性评价 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的高级思维能力
WebQuest基本结构组成的要件内涵
导言: 任务:
资源: 过程: 评价: 结论:
创设问题的真实情境,吸引学习兴趣. 给学生布置任务,说清学生要做的事, 同时列出要解决的问活动
进入学 习情境, 做好学 习的心 理准备
联系所学的学 科知识、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 分析当前的问 题
利用信息化资 源深入调查研 究和广泛收集 信息,形成解 决问题的方案
将解决问 题方案加 以实施, 共享观点
自我总结
教 学 创设 过 程 情境
启发 思考
自主 学习
交流 讨论
总结 提高
Inquiry: to examine something and learn about it.
探究活动
观察现象
搜集资料(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提出问题 形成假设 设计和实施方案 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 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 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 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
实物模型、符号模型、数学模型、场景模型等。
实验
实验是一种用于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 的研究方法。
在利用这种方法开展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对一 些无关因素加以控制,通过系统地变化某些条 件来引发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确定条件与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