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 (1)一、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现状 (1)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思路 (3)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 (5)四、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5)(一)有利于我国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5)(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 (6)(三)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 (5)五、结语 (7)参考文献 (8)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学院金融系李芳准考证号:030110300953【摘要】通过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其中是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然后深入分析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及对策建议,通过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制具有深远影响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现状;思路;建议;意义;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是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维护、基金筹集与管理、卫生维护调控与监督的,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医疗保障体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却显得相对缓慢,尤以农村医疗保障体制问题突出。
我国有将近9亿农民,而这么庞大的人口看病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瓶颈。
本文将从农村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浅论其改革措施。
一、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现状分析(一)合作医疗保险遇到了重重困难。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政府不同部门的条块分割,很多地方的合作医疗保险办办停停,几经波折,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山西榆次和平遥两县的合作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恢复之后,分别维持了2―4年便相继解体、萎缩。
到1999年,合作医疗覆盖面以行政村为单位只有6.5%。
(二)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2000年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 。
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
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
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
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三)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
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护,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都有可能瘫痪。
再是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
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缺少专业卫生人才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
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加上多数卫生院的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就更加吸引不了医疗卫生人才。
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
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五)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
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
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
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思路党的十七大已经确定了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宏伟目标。
按照中央的要求,近期医疗保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当前重点是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4项制度,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并做好制度之间的衔接。
(一)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一是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的基础上,争取2010年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
二是推进大学生参保。
将新入学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已经参加商业保险的大学生做好衔接,保障其基本医疗。
三是加大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参保力度,落实选择参保政策,提高参保率。
四是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同时,按照全民医保的目标,探索建立引导各类人员长期参保的机制,减少有病参保、无病退保的“逆向选择”。
(二)提高并均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
一是提高封顶线。
2010年所有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今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高。
二是提高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
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要有所提高。
同时,考虑均衡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不断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三是进一步降低大病、重病患者个人负担。
在规范相应的治疗指南和疾病治疗服务包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解决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患者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
四是拓宽保障范围。
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扩大到60%的统筹地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50%(力争达到60%)的统筹地区,争取用2-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
五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在资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
逐步开展门诊救助,取消住院救助病种限制。
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
(三)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一是从2010年开始编制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预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通过编制“赤字预算”等办法,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限期释放过多的结余。
二是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2011年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增强基金共济能力。
参保人数较少、共济能力差的省区,逐步探索实现省级统筹。
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等制度,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四是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2010年选择部分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进行试点,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四)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
一是推行直接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药费用,着力解决参保人员“跑腿”和“垫支”问题。
以“一卡通”为重点,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2010年80%的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医保机构与医院直接结算,个人不垫付医药费用。
二是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服务。
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减少异地就医人数;推进省内联网结算,尽快实现同省跨城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建立区域经办机构协作机制,逐步解决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三是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到手续简便、流程规范、数据共享,方便广大参保人员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享受待遇。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参保人员。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一)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过去在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制度解体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试点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健全的合作医疗制度,他们无力承担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
同时,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农民的重大疾病上,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
因此,要坚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2004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三)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