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

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探究】
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总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我国的古代科技。

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问题探究】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

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请归纳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饪技艺和风味而且得到全国各地所公认八大地方菜肴,如山东地区的鲁菜,广东地区的粤菜,四川地区的川菜,湖南地区的湘菜等。

这些菜肴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情景探究】为什么不同菜肴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生探究】: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课后探究思考】
各区域性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差异但是却能和睦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本课小结】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呈现和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回顾第一框,我们得出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大特征,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篇章。

【板书设计】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和地位。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

2、各区域文化的关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作用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3、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业练习】见高考真题再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更深的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了解相关实例。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课堂演练,发现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对部分知识理解不是非常透彻。

例如: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分几点来理解。

2、课堂掌控。

针对学情,应该给予更大程度启发,课前预习应该给予更多指导。

3、在事例选择方面应该多下功夫,注重积累。

争取寻找更合适的事例说明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