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课型:诵读品析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一导入新课情形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二〕各自放声朗读〔三〕整体感知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师投影〔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2、生答3、指读4、6、7段〔6段的叠词,4段的比喻,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4、齐读5段,〔师指导: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情。
〕师范读第5段,再齐读。
5、〝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形象逼真,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6、投影总结师:作者运用词语颇具匠心。
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在用词用语上,他是具备了相当多的古典诗文阅读量,才运用自如的。
四、学习的第三时期:拓展〔一〕比较阅读:«阿里山风光»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
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
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漂亮〞之讲。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
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
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翱翔。
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
从高大挺立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盛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那么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
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闻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高耸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
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
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特有味的〝三代木〞。
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
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迹。
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鲜艳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错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显现景色壮美的云海。
登上山顶平台,放眼眺望,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动,时而如汪洋一片,埋住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看起来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假设隐假设现,颇似海市蜃楼。
假设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耀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奇异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
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
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
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假设无有,却又似充满天空。
刹那间红光突然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时,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显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
好一个〝日出奇迹〞!阿里山邻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
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
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
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
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
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1、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
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2、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试举例。
五、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形进行小结。
六、作业自助餐〔七〕布置作业:1、以«漂亮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600字左右。
教后感:当堂检测积存运用1.以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莽莽〔máng〕浓稠〔chóu〕山岚〔lán〕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谛〔dì〕听宁静〔mì〕C.茸茸〔róng〕幢〔chuáng〕顶禅〔chán〕纯粹〔cuì〕D.雄踞〔jù〕红桧〔huì〕模〔mú〕样镶嵌〔qiàn〕2.依次填入以下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专门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充满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际④绿满天际,郁郁葱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阅读训练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辨论、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宁静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静。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看起来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到里面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这是浓阴遮挡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旋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差不多上湿漉漉的,已不知多青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突然间,我觉得,这不确实是唐诗中所讲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3.第①段描画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4.认真品读文章,依照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5.请在感悟明白得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成效上的不同:这是浓阴遮挡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挡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6.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成效。
答:答案1.C 2.C3.宁静(或〝宁静〞等);那个地点写假设有假设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受更加宁静。
4.划线句子显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因此不忍大声;因为爱,因此要〝深深的吸气〞〝看起来吸到里面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5.两句话的区不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表达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亮,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6.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亮,和谐动听,生动爽朗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旋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