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和管理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一)定义: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该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多样性的特点)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状态。
另外有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之分)3、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1)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①一般性: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管理普遍存在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②特殊性:管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科学性: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的知识和行为具有标准规范性和可检验评估性。
②艺术性:管理活动中对“度”的把握;创造性的活动。
2、管理具有目标性(1)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①管理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近期、中长期)④管理目标多种价值性。
(企业:营利;公共部门:效率、公平、秩序、民主)(2)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有可行性。
①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弹性和余地。
3、管理具有组织性(1)管理与组织的关系。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②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③二者密切相关,决定了管理天然具有组织性的特征。
(2)管理的组织性体现。
①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
②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
③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
④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3)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管理具有创新性(1)管理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方式,但本质上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2)弗里蒙特.H.卡斯特:“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
惟一不变的事就是变革。
”(3)管理创新性的来源。
①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②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二、管理的职能(二)管理的基本职能及特点1、计划职能(1)含义:对管理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一项活动,包含着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决定和选择、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等内容。
(2)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2、组织职能(1)含义: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管理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2)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3)组织的结构设计和构造是关键性的环节。
3、领导职能(1)含义:是领导者按照管理目标和任务,运用法定的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过程,基本内容包括激励、沟通、协调、奖励、处罚、示范等。
(2)特点:合法权力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3)领导职能是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被认为是管理的核心关节。
4、控制职能(1)含义: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和社会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2)特点:特定的标准性;事后反馈性。
(3)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整器,又是管理过程的重要链条。
三、管理的类型(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管理是否具有剥夺和压迫劳动者的性质:(1)剥削阶级社会的管理;(2)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
2、根据管理是否具有科学性:(1)科学管理;(2)非科学管理。
3、根据管理的不同层次:(1)宏观管理;(2)微观管理。
4、根据对管理过程的不同环节的重视和运用:(1)目标管理;(2)过程管理;(3)结果管理。
5、根据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1)人事管理;(2)非人事管理。
6、根据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方式:(1)专制式;(2)民主式;(3)自治式。
(二)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划分为:1、公共管理(2)基本特点:①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
②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据。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使得公共管理具有统一性;效率不高,质量不高)⑤公共管理必须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节管理学一、管理学的内容和学科特征(一)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表明:1、管理学的研究是与管理学的本质含义联系在一起的。
2、管理学在研究和把握管理的本质含义的前提下,也对管理的具体形态进行研究。
3、管理学以探索管理现象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4、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
(研究的第一课题)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
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
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5、管理的若干关系:(1)研究管理中关系的形成原因,性质和功能。
(2)研究这些管理关系的具体具体形态。
(3)研究管理中组织与组织之间,不同管理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
7、对管理的评价。
(四)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发展学科。
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二)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四个发展特点2、四个发展特点(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管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2、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①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②内容:B、关于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联系原则;确定和遵守纪律原则;命令的统一性原则;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支付报酬;权力适度集中;管理划分等级系列;秩序原则;公平管理原则;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团体协作原则。
(2)韦伯的管理理论:①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②观点:A、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C、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2:a、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
b、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定。
c、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力管理。
(依制度、纪律)1总特征:此阶段的管理学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而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2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只包括a—d。
d、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e、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升迁由上级决定。
(四)行为科学阶段31、人际关系学说(1)代表人:梅奥,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
(2)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②在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2、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①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
②观点:人的动机由需求决定,五个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①代表作:《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
②观点: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保健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起着保证和维持原有状态的作用,激励因素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①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A、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
B、观点:a、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他称此理论为“X理论”。
b、他主张: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Y理论”;运用“Y理论”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
②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A、代表作《个性与组织》。
B、观点:3行为科学阶段,就是对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全面、完整地把握人的本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的目的。
20世纪20年代,劳资矛盾加深,主要内容:对人的本性和需求的研究;对行为动机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人的行为的研究,等。
该阶段的管理理论的特点:a、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b、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正式组织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4)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①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主要研究机关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因此在重视组织的同时,更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确保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自我满足之间的平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主管责任。
②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分析和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的要素、目标、凝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类型、规模等,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二)历史研究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决策第一节决策概述一、决策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1、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2、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二)不同的学者对决策作出的不同的解释1、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2、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
3、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
4、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5、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像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三)决策的特征或属性1、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