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是结构音乐作品、发展音乐材料、深化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法。
不同的调性之间具有不尽相同的关系特征,也就是调性关系。
对不同的调性关系进行分类,即本文所简称的调性分类,是学习和声及应用和声的重要内容。
斯波索宾等4人所著《和声学教程》中文译本中讲述的调性分类,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其它数量众多的和声教程不同,这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于此问题,笔者将另文论述。
考虑到该教程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行量最大、使用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和声教程,因此本文对调性分类的描述也暂且依据该教程的分类标准。
该教程对调性分类及各级关系调的调性类别也作了叙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罗列,但对调性分类的依据没有作更明确和更详细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可能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分类,在不理解分类依据的前提下,也就不容易理解并很难记忆调性关系的类别以及每类别中所含的调性。
本文就笔者在长期应用该教程过程中发现的这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思考和理解作以下的说明和论述。
一、对教程中调性分类依据的理解调性关系分类的依据,该教程仅笼统地讲到,一为调性分类的依据及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对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有关调性分类的阐释□高畅(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21)摘要:斯波索宾等4人所著《和声学教程》中文译本,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和声学教程,但该教程对调性关系的分类,说得不够清楚,甚至是不够准确,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情况。
文章根据作者的教学思考和心得,较详细地阐述了该教程的调性分类依据,以及各级关系调的特征,并就难于记忆调性类别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一套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
关键词:转调;调性;调性关系;调性分类;依据;记忆法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5)04-0026-04两个调主和弦的功能关系,二为两个调的共同和弦的数量。
以此为依据,该教程将调性关系分为以下4类:1.一级关系调对于一级关系调的分类,比较起来,该教程说明得较为详细,但也有些颇为令人费解的说明。
朱世民译版本讲到,“凡调性的主音在自然大调及自然小调范围之内的,则该调性即为最接近的调性,称为一级关系调。
”[1]若照此说法,那该教程分类的某些二级关系调如C大调与g小调不就变成一级关系调了?陈敏译、刘学严校版本讲到,“对于一个调来说,如果有某些调的主和弦就在这个调的自然大调或自然小调之内,那么这些调就是与该调关系最近的调。
”[2](以下均特指该版本)若照此,那教程中为什么会把大调的小下属调及小调的属大调划归为一级关系调呢?而该教程对一级关系调的界定是,“大调的一级关系调有它的属调、下属调、三个平行副调,还有小下属调”,“小调的一级关系调也包括它的属调、下属调、三个平行副调以及大属调”。
[3]实质上,一级关系调的划分依据或特征是,原调的主和弦包含于新调中,或新调的主和弦包含于原调中。
涉及的调式除自然调式外,还包括和声调式。
2.二级关系调该教程对二级关系调的界定在第466页提到,“每一个大调或小调有四个二级关系调,它们之间有两个共同和弦”,这可能就是该教程对二级关系调界定的依据了,但也不甚明确也不准确。
若照此,那某些三级关系调如c小调与D大调不就成了二级关系调了?因为它们也有两个共同和弦,即G音上的大三和小三和弦。
为此,教程接着提到,共同和弦“不是它们的主和弦”,“二级关系调之间相差两个调号,”这可能就是对此的修正或补充吧。
而教程对二级关系调的归类是,二级关系调是原调的重属调、重下属调及其平行调。
与其它关系调相比较,二级关系调的特征实质上有两点:一是原调的主和弦不包含于新调中,或新调的主和弦不包含于原调中,这是与一级关系调的区别;二是它们之间有自然调式的共同和弦,这又是与下面要讲的三级关系调的区别。
3.三级关系调对于三级关系调,该教程第466页明确提到了“它们之间只是在和声调式上有一个共同和弦”,但这是不准确的。
对于不同的三级关系调,它们之间的共和弦有1个、2个、4个不等。
在三级关系调中,同类调式调如C大调与E大调确实只有一个共同和弦,即A音上的小三和弦,但同主音调如C大调与c小调就有4个共同和弦,即F音上的小三和弦、G音上的大三和弦、D音和B音上的减三和弦,而主音相差大二度的上大下小调如C大调与它的大二度下小调bb小调也有2个共同和弦,即F音上的大三和小三和弦。
对此,读者可参阅邹承瑞教授所著《调性分类及转调的共同和弦》[4](以下简称《调性》)一文。
笔者认为,对于三级关系调,这样描述才更准确和让人容易理解,即与二级关系调相比较,它们只含有和声调式的共同和弦。
4.四级关系调对于四级关系调,该教程的说明相比较是明确也是准确的,即它们之间“无论在自然调式还是在和声调式(中)都没有共同和弦”。
[5]二、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对于调性类别的记忆,邹承瑞教授在《调性》一文中也作了阐述。
该文论述的一、二级关系调的记忆,主要是依据调性的调号及调性之间的功能关系;三、四级关系调的记忆则主要是以调性主音的音程关系为线索。
这确实不失为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尤其与教程相比较,该文对三、四级关系调作了较详细和明确的归纳,使人对三、四级关系调的记忆有了明显的线索。
笔者认为,对于调性的分类,若以一个明确、简洁而又固定的线索来进行记忆会更容易一些。
这条线索就是调性之间的功能关系。
1.一级关系调一级关系调,习惯上又称呼为近关系调。
对于任何一个调性,它的一级关系调为它的平行调1个,它的属调、下属调及各自的平行调4个,大调的小下属调或小调的属大调1个,共6个。
如C大调的一级关系调为表1大调的调性关系分类表原大调一级关系调二级关系调三级关系调四级关系调Ⅰ(C)→Ⅴ(G)→Ⅴ(D)→vi(b)→Ⅳ(F)→Ⅳ(bB)→vi(g)→iv(f)→Ⅲ(bA)→v(c)→Ⅲ(bE)→iv(bb)→Ⅲ(bD)→’(be)→Ⅲ(bG)→vi(a)→Ⅴ(E)→((#c)→)(e)→Ⅴ(B)→((#g)→*(d)→Ⅴ(A)→((#f)其平行调a小调、属调G大调及平行调e小调、下属调F大调及平行调d小调、小下属调f小调,共6个。
2.二级关系调对于任何一个调性,它的二级关系调是它的重属调、重下属调及其各自的平行调,共4个。
如C大调的二级关系调是它的重属调D大调及其平行调b小调、它的重下属调bB大调及其平行调g小调,共4个。
3.三级关系调对于任一调性,它的三级关系调有:大调的和声近关系小调即小下属调的近关系调(除原调外)5个,以及3个自然近关系小调即中音小调、下中音小调、上主音小调的属大调3个,共8个;小调的和声近关系大调即属大调的近关系调(除原调外)5个,以及3个自然近关系大调即中音大调、下中音大调、下主音大调的小下属调3个,共8个。
以C大调为例,它的三级关系调有:它的和声近关系小调f小调的近关系调即bA大调、c小调、bE大调、bb小调、bD大调5个,当然除原调C大调外,以及它的自然近关系小调e小调、a小调、d小调的属大调即B大调、E大调、A大调3个,共8个。
小调以c小调为例,它的三级关系调则有:它的和声近关系大调G大调的近关系调即e小调、D大调、b小调、C大调、a小调5个,同样除原调c小调外,以及它的自然近关系大调bE大调、bA大调、bB大调的小下属调即ba小调、bd(#c)小调、be小调3个,共8个。
4.四级关系调对于任何一个调性,它的四级关系调则为:大调的3个自然近关系小调(中音小调、下中音小调、上主音小调)的属大调的平行小调3个,以及它的和声近关系小调(小下属调)的重下属小调及其平行大调2个,共5个;小调的3个自然近关系大调(中音大调、下中音大调、下主音大调)的小下属调的平行大调3个,以及它的和声近关系大调(属大调)的重属大调及其平行小调2个,共5个。
下面再以C大调为例,它的四级关系调是:它的3个自然近关系小调e小调、a小调、d小调的属大调B大调、E大调、A大调的平行小调即#g小调、#c小调、#f小调3个,以及它的和声近关系小调f小调的重下属小调即be小调和其平行大调即bG大调2个,共5个。
小调再以c小调为例,它的四级关系调则为:它的3个自然近关系大调bE大调、bA大调、bB大调的小下属调ba小调、bd小调、be小调的平行大调即bC(B)大调、bF(E)大调、bG大调3个,以及它的和声近关系大调G大调的重属大调即A大调和其平行小调即#f小调2个,共5个。
三、调性关系分类表下面就调性的分类,以C大调和c小调为例,用表格的方式列举如下。
为简洁和明了起见,表中借用了表2小调的调性关系分类表原小调一级关系调二级关系调三级关系调四级关系调!(c)→"(f)→"(bb)→Ⅲ(bD)→$(g)→$(d)→Ⅲ(F)→Ⅴ(G)→&(e)→Ⅳ(C)→&(a)→Ⅴ(D)→&(b)→Ⅴ(A)→&(#f)→Ⅲ(bE)→"(#g)→Ⅲ(B)→Ⅵ(bA)→"(#c)→Ⅲ(E)→Ⅶ(bB)→"(be)→Ⅲ(bG)音级标记法。
另外,大写的罗马数字和英语字母表示大调,小写则表示小调。
以上就是本文对调性的分类依据、各级关系调的特征以及记忆调性关系的方法而作的简要说明,希望与应用该教程的师生共勉,更期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教。
对于各级关系调的共同和弦及其转调方法,本文不再赘述,读者可参阅邹承瑞教授所著《调性》一文。
责任编辑:陈达波参考文献:[1]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下册)[M].朱世民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P41.[2]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陈敏译,刘学严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3]同上,P306.[4]邹承瑞.调性分类及转调的共同和弦[J].音乐探索,1990,7(1):9-13.[5]同〔3〕.获奖信息川音党委副书记文云英同志撰写的《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理论思考》一文在“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特等奖。
川音作曲系邹向平教授的作品《川腔》在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评选中,荣获大提琴独奏作品铜奖。
川音作曲系2001级学生刘奇琦于9月15日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东亚现代作曲比赛”。
经过初选,其作品《戏趣》入选前七,11月1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以现场演出的方式进行决赛。
川音民乐系副教授曾成伟,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被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四川省师德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