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
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
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
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
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
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
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
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曲枢纽、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片理等测量统计地点;各种坑探工程、取样点、水文点、地貌点等。
图上除了岩性控制点外要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点。
路线观察程序:标点(图上和实地);观察研究与描述;测量产状;(地质现象素描);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途中描述;勾绘路线信手剖面。
记录格式:
日期:
观察路线:
任务或目的:
人员分工:
地质点编号:
点位:
点性:
露头情况:
岩性描述:定名:××××××岩
(按三大类岩性的术语来描述)
颜色(原生、风化);结构、构造;矿物组分,含量比例,矿物粒度,形态特征,集合体特征,胶结方式及胶结物,蚀变矿化(种类、强度、相互关系),、矿石类型、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目估品位等;岩石的一些构造现象。
产状(注明丈量是何产状)
写明采集的标本编号;
素描图或拍照(各种注记要齐全)
途中描述:把沿途看到的地质现象按距离逐步描述
应该强调的是描述内容仅限于肉眼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不要把一些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现象或镜下术语写进去。
★界线点:两边分别岩性描述,接触关系,接触产状。
★构造点:首先观察总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总体产状,了解该点附近有那些主要地质构造现象。
(连续的陡崖、泉水、滑坡、醉汉林、破碎带等)其次对主要结构面进行观察,查明其性质。
再进一步查明与主结构面有关的相配套的其它结构面的性质或与主干构造有关的伴生构造(次级构造)。
重点记录主要结构面的性质,构造岩特征及伴生或派生小构造的性质和排列组合规律,观察不同结构面交接复合关系,观察与矿化蚀变的关系。
测量产状。
描述内容:结构面形态、长、宽、产状要素,摩擦镜面、擦痕阶步等;破碎带内描述(长,宽,带内物质组成;角砾或透镜体大小、形态、含量、排列方向;胶结物或充填物;片理产状,与主断面的关系;张裂隙产状,与主断面的关系)断层两侧的分支构造(羽裂、共扼剪节理等);各种产状要素要写清楚。
断层性质的判断。
样品,素描图或拍照。
★蚀变矿化点:首先是原岩的描述;仍后是蚀变矿化的描述,包括蚀变矿化的类型、矿物组合、矿物交代关系、集合体特征、蚀变矿化强度;是矿石的要描述矿石类型、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组分、
矿石矿物的主次关系、脉石矿物、世代关系、产出部位、围岩性质、矿脉的大小厚度、延伸情况、产状、目估品位等。
室内整理工作
(一)野簿整理:每日回来后野簿都要求及时整理,检查原始记录,发现错误只能在旁边修改批注,不等任意涂抹;整理素描图,重要数据上墨,编写路线小结(包括完成工作量、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自已的心得体会等)。
岩矿鉴定成果来后要根据图面情况进行批注。
(二)标本样品整理:编号,登记造册,及时送样。
(三)图件整理:手图、清图地质点上墨,路线上色虚线,采集的样品位置上图,根据野外记录描述的内容结合岩矿鉴定成果进行地质体界线联接。
有剖面的要考虑地质体三度空间可能的形态进行地质的联接。
有把握的地质界线先上墨,没把握的等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上墨。
(四)联图中发现的问题,如果觉得地质点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立即补点。
对重要的地质体,如矿体、矿化体应到野外重新核实其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