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歇后语一、什么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二、你了解歇后语的历史由来吗?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三、歇后语有哪些类型?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谐音类。
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街——人人喊打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另外,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
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
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四、常见的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半两棉花——免谈。
(免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无发无天)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
(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
(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
(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
(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
(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
(龟举)。
花生--------------非吵不可。
(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
(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
(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
(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
(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
(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
(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
(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
(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盲上加盲)。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
(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
(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
(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
(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
(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
(只有一锯)。
砖窑里失火----------谣言。
(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
(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
(鬼婚)粪船过江------------装死。
(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
(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
(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
(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
(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
(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
(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
(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
(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
(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
(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
(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
(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
(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
(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
(偷鸡)。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
(一盐难进)。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
(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
(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
(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
(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
(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
(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
(无园)。
扇着扇子说话--------疯言疯语。
(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
(一锭)。
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
(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
(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
(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
(荤荤沉沉)。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
(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
(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
(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
(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
(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
(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霉。
(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
(米糊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火烧旗杆——长炭(叹)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礼义廉——无耻五、具有北海特色的歇后语: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生活习惯,而这些又往往和当地的方言词汇紧密相连,呈现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征。
我们北海日常生活用语中有很多是与海水、鱼有关,所以,我们也有反映北海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的歇后语呢,如:一流水,一流鱼——一朝君主一朝臣;马鲛鱼——嘴硬骨头酥(意即:嘴硬心软);大海放鱼——各自散去;沙滩上拉船——一步一个脚印;渔船上打仔——饩走得甩;过水矢窟夹到鱼——涉水时屁股也能夹到鱼,比喻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