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

2019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建筑与文化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重庆大学褚冬竹2019.06.26建筑与文化: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一、概述文化:涵义、形成与发展二、建筑与建筑学:从现实功能到文化组成三、建筑文化的当代性:以建筑塑造文化四、从建筑文化走向城市文化五、结语与思考一、概述文化:概述文化:涵义、形成与发展文化的涵义、形成与发展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卦在中国,"文化"最早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

“文”作“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文”作“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化”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文化的涵义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体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

在西方,Culture源于拉丁文Colere,最早为对自然事物的栽培,培养,驯养,耕种的意思,之后,它延伸为对个人技能、人格、品德和心灵的修炼,以及人际间关系和友谊的培养。

到如今Culture中蕴含的Cultivate (培育)的意义仍存留在西方的语义中。

文化(Culture )的概念:1871年,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定义:文化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涵义Edward Burnett Tylor文化的意义,乃是把人类这种猛兽养育成驯良的家畜。

——尼采尼采(1844-1900)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于其人民的内心和灵魂之中。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its people.——Mahatma Gandhi.Mahatma Gandhi甘地(1869-1948)人是文化的核心,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与社会。

文化的涵义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与追求,但一个民族总有着最核心、最内在的文化特质,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古罗马文明说起……古罗马全盛时期地图●地中海的中心部位:罗马原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一个小村庄,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部位,它不仅是地中海东西交往的纽带,也是从欧洲通往非洲的通道。

●重要渡口:台伯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从中部山岳顺流而下,下游可以通航。

罗马就在台伯河的一个重要渡口上。

●文明集中地:地中海是古代西方文明最集中的地方,罗马被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等诸多文明环绕。

●众多的古文明与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为罗马不断扩张的重要诱惑力,不断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最为庞大的帝国。

为生存而战:尚武好战的文化底色母狼哺婴:罗马人的起源传说,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的孪生兄弟因王室斗争被抛弃,由母狼哺乳长大,后建立罗马城。

传说自己是战神的后代,狼又是战神的圣兽,有助于精神上的自我激励。

角斗文化:在古罗马,人们喜欢看角斗士在竞技场上相互厮杀,这种残酷的游戏早年源自于曾经统治过罗马的伊达拉里亚人的葬礼习俗,在葬礼上,通过角斗士的格斗来向先辈们的在天之灵表达自己的勇气,绝不会做懦弱的不肖子孙。

罗马周围众多的文明使罗马人不得为了生存而用战斗保卫自己。

电影《角斗士》剧照发展实用科学●追求实用的民族精神:发展实用科学,为服务于罗马人对外军事远征,为维系庞大帝国统治机器的运转加固力量。

●重视农业: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共和时期的政治家老加图(BC234 一BC149 ) 编写《农业志》,共和晚期的政治家瓦罗(BC116一27年)编写《论农业》。

●发展技术科学: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了军事科学、工程技术、地理科学,斯特拉波(BC63 一BC24 ) 撰写《地理志》。

●发展建筑学:建筑作为实用科学之一,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是桥梁和道路,保证交通的畅行。

同时,建筑种类繁多,内有用水设备,排水系统已十分发达。

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最早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

卡拉卡拉浴场遗址巴蜀文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云烟。

”——李白●山川与河谷: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

●迁徙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交通联系: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

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文化、艺术及工程关于艺术、工程关于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不同文化的发展。

关于工程:1.一项精心计划和设计以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单独进行或联合实施的工作。

(《新牛津英语词典)2.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中国百科大辞典》)3.工程是将科学应用于最有效地转化自然资源,造福人类。

(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工程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千里江山图局部万里长城文化、艺术与工程●优秀的工程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引擎之一。

●工程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人们的工程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工程活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

●优秀的工程具有艺术性。

在高度发展的文明中,艺术往往不仅表现在音乐、舞蹈、戏剧中,也表现在工程中。

工程主体在对工程设计、营造和享用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Utilitas| Firmitas| Venustas 实用坚固美观utilitas(function commodity utility) firmitas(solidity materiality)venustas(beauty delight desire)二、建筑与建筑学:从现实功用到文化组成《建筑论文》(Essai sur l’architecture,1753,劳吉尔)一书中的卷首插图,呈现原始的“自然”茅屋成为新的建筑准则,使建筑学开始脱离对古典建筑细部的关注。

中国的历史功能使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在传统中国建筑中,“正房”“堂屋”“明间”,不仅作为家族起居之所,也往往设神龛和祖先神位,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往往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位置。

安县龙隐镇某家族堂屋中国的历史空间布局体现文化精神:1.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舍的规制,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思想,不仅体现在宫殿、庙宇建筑中,也体现在传统的院落式民居里,营造了尚祖、礼孝的精神空间;故宫2.相反,在江南园林中,建筑与庭院的布局往往散落在园中,看似无意,却体现了空间中“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拙政园西方的历史:作为现实功用的世俗建筑与作为精神载体的宗教建筑的发展对照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和万神庙古希腊:阿迪库斯剧场与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

浴场内分为冷水、温水、热水浴室和蒸汽室及更衣室,给水排水系统、取暖等系统发达。

始建于公元前27年,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三层楼的建筑外观,共有32排座位可容纳多达六千名观众,半圆型的露天剧场,直径三十八公尺,在场内任何一点都能清楚观赏舞台上的表演。

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

多利克柱式运用的典范。

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世纪:威尼斯总督府与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圆厅别墅与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哥特建筑。

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意大利的一座贵族府邸。

为文艺复兴晚期典型建筑。

在维琴察的一小山丘上。

建于1552年。

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建筑成为文化的条件——时间、空间、价值建筑文化的涵义1.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

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对“文化”这个属概念的限定,是一个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内涵更丰富的一种概念。

3. 建筑文化有四种形态1)建筑实体文化,如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建筑设备、建筑过程、建筑活动等,是建筑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2)建筑规范文化,如建筑管理体制、机制、建筑法规、政策等, 是建筑文化成熟的标志;3)建筑理念文化,如建筑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建筑文化的核心;4)建筑符号文化,如建筑文化术语、文字、图表等,是建筑文化的信息形态,是进行建筑文化交流的工具。

建筑与文化的动态演进:从有机共生到互鉴互动TORONTOUnion Station, Toronto1924 1927夜里如日光般灿烂明亮的街道,柏油路上无声疾驶的千百辆汽车,皇宫般金碧辉煌的商店,炫目灯火洒满大街,像广场般宽阔的大道,如平原般无垠的广场,可容纳二万名房客的豪华大饭店,轻巧的高架铁道,幽雅的绵长步道,连结两条街道的天桥,还有那仿佛欲冲向凌霄的高速列车,一切的一切,如果我们的祖先再世,看见这幅景象,会怎么说?无疑地,他们一定会非常震惊;但一九六零年代的人们对这些却不再赞叹;他们只是安静地享用这些方便的服务,并不感到特别幸福,因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步履紧张,看见他们一脸美国式的狂热,就不难察觉,财富这个恶魔已经毫不留情地推着他们往前冲了。

儒勒·凡尔纳|《二十世纪的巴黎(Paris au xxe siècle)》写作于约19世纪80年代这一新拓居地(比特之城)将彻底打破古典范畴,对古典时代至今建筑师们所使用的语言进行重新建构。

——威廉·J·米切尔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建筑文化的双重性和交互性基于当代性的讨论Ada Louise Huxtable we are an "impoverished society" that "has no money for anything except expressways to rush people out of our dull and deteriorating cities and that treats land values as the highest moral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