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

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本文档分享自,欢迎来看看。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古希腊时期,美学就开始起源了,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美学界产生了各种学说,而说起它的年轻是因为直到18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最早使用美学这一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是在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人鲍姆嘉通。

1735年,他建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专门研究人类知识种感性认识问题,并把这门科学取名为“Aesthetic”,即汉译的美学“。

Aesthetic”的原意是“感觉学”。

而感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因此美学是与逻辑学完全对立的一个学科。

1中国古典美学起源以鲍姆嘉通为代表的美学家的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寓杂多于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的意思;二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性。

他们这一派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象,认为一个意象包含的内容越具体丰富,也就越完善越美。

在我国,对美学的探索也很早,内容也很丰富。

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对美学开始研究。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的形象,以中庸平和为美,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老子对美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主张“见素抱朴”。

《左传》中提出了“和”的美学范畴。

这里所说的“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单一的意思,而“和”是指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

如音乐中的清浊、高低、长短、疾徐、刚柔等对比因素的统一。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水墨艺术作为封建文人的情感传达方式,以消极遁世的内向抒意特征,建立了一种成熟的与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相联系的阴柔美绘画语言形态。

美术作为一种永恒的视觉形象把握自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音,蕴涵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即中国古典文人画在一种偏于内向的抒意笔墨表现形式中包蕴了对客观世界基于庄禅境界的审美超越和物我两忘的精神沉迷。

有如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崇尚诗画一律,表现出一种东方式的求心理和谐的情怀。

这种朴素的美术哲学观点,证明了“形”与“神”的依存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正是具备了形与神两种特点。

因此“形神兼备”是中国服饰所独具的风格。

在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王国维认为美就是超越功利,无欲忘利,主张“一切美皆形之美,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这些美学观体现了“和谐美”的审美理想,与上面谈到的鲍姆嘉通的美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整个中国美学历史的发展中,这种美学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虽然具体的思想、观点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及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完善,但其中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却是统一的。

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在经历不断的历史变革和社会文化洗礼中形成的,它依托宏观的整体文化并加入各种具体的艺术语言,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典美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有三种理论形态: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

在这里具体涉及到的是前两种美学形式对中国传统服饰观念的影响。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美学阐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好学、行仁、人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里孔子的服饰观在当时及后世相当长的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从伦理的角度对服饰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推究与体验,力图将服饰文化纳入社会伦理框架之中。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纷争,人心不古,礼崩乐坏。

在服饰领域,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制度与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周代贬损的白色此刻似乎成为引人注目与敬重的时髦服色,在《诗经》中我们不断听到对白服色近乎崇拜般的向往与歌颂;周代尚赤的传统屡遭践踏;冠冕等级制度自然很难有效地约束和推行了,人们在种种服饰上多有僭越。

对于这种“礼崩乐坏”,凡是在大原则上不违背传统礼仪的前提下,孔子表现了大度与宽容,一方面看重并思考盛装美饰精神性内涵,另一方面又要从人品、人格的角度梳理衣人关系,提出文质互补的美饰原则。

2.1君子正其衣冠孔子在《论语·尧曰》中直言的“君子正其衣冠”。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穿衣带帽得整整齐齐,以示有文化教养,而是着力强调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是成为君子的起码条件。

孔子对服饰穿着配套艺术上所能起到展示人格理想的作用是颇为重视的,因为这些穿戴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纯形式上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同时在孔子看来,服饰本身的形态及其穿着讲究,既是志道、据德、依仁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

这颇像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服饰在这里也正是以感性的形态显现了孔子所认浅谈中国古典服饰美学叶永敏(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美学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而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传统服饰观念的影响非常大。

针对中国服饰的特点,从儒、道美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然无为”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指出两种美学观点对服饰影响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古典服饰;美学【中图分类号】TS9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73(2010)10-131-02 131;②用户通过NAS的L2TP接入服务器身份认证;③在政策配置文件或NAS与政策服务器进行协商的基础上,NAS和L2TP接入服务器动态地建立一条L2TP隧道;④用户与L2TP接入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点到点协议访问服务隧道;⑤用户通过该隧道获得VPN服务。

6 VPN的QoS模型通过隧道与加密技术,已经能建立一个具有安全性、互操作性的VPN。

但是该VPN性能上不稳定,管理上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就有必要加入QoS技术。

VPN用户需要的是一种端到端的QoS保证,由于VPN流量跨越了用户网络和运营商网络,与普通QoS实施方法不同,VPN的QoS保证需要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真正的端到端,保证用户流量的QoS;第二个层次是CE到CE,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这是它能够负责和实施QoS策略的一部分网络。

从用户的角度看,运营商网络是透明的。

7结束语基于公共网的VPN通过隧道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以及QoS机制,使得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安全性。

VPN产品从第一代的VPN路由器、交换机,发展到第二代的VPN集中器,性能不断得到提高。

在网络时代,企业发展取决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

VPN将是企业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1]王达.虚拟专用网(VPN)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戴宗坤,唐三平.VPN与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李文俊.网络硬件搭建与配置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李莉,童小林.网络互联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定的伦理情感的绝对理念。

对于这一论点,孔子还有类似的说法“:君子不重则不威”,即君子倘若没有盛装美饰,往往会失去尊严和威风。

孔子在这里创造性的以君子正其衣冠的理想人格观念,置换了原始图腾巫术所积淀的与服饰有关的超自然意蕴。

孔子虽然很主张美饰,但又不那么简单。

在孔子看来,穿着过于讲究,就容易与别人有距离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一个人如果着装过于突出,周围的人反倒不愿意承认你的美。

从理性精神来讲,无过无不及是恰到好处的。

这也正是服饰讲究中体现出来的中庸之美。

2.2克己复礼孔子着装观念中颇多理性色彩,尽管更多的时候不直接说教,但骨子里渗透着政治伦理意识,处处体现着一种礼仪的规范,特别强调中和而遏制突出的个性,使着装的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不能充分展示人之美与衣之美。

但不可忽视的是孔子为服饰开掘出丰富的伦理内涵,具体表现在他的服饰观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人们对于服饰礼仪规范的外在被动式的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内在欲求和具体情景重新定性的把握。

3自然无为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为老庄,他们的思想精髓是无拘无束、随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老庄服饰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精神,反对人在美饰中的异化行为与观念;他们着眼于个体生命的自在随意,对于孔子津津乐道的那些服饰礼制视为对人身心的束缚和摧残,并给予无情的嘲讽与诅咒。

3.1“自然”为美“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中,是老子首创的概念。

在老庄的服饰观中看来,服饰是依赖于人的形体的,应以自然为好。

如《庄子·德充符》主张“全德全形”为形体美的最高境界。

全德是指具有道家精神———平常从容,追求个性人格和生命的自由;全形就是在形体上保持完整,不因修饰而破坏形体或者,要保持形体的自然美色,反对雕饰。

形全肯定有自然美的意味,但在老庄更多的是顺其自然无为而制的意思,并不怎么关注形体之美。

他们往往将平常单薄的精神美看得重于形体美,甚至忽略、贬损形体美。

中国人对人的欣赏重心灵而轻形体,重精神而轻容饰,在老庄那里都有很明显的倾向。

这一观念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相人艺术。

从春秋时期的钟无艳自荐为皇后,诸葛亮娶丑女成大业,甚至到认为智慧与美貌成反比。

老庄的这一观点与儒家回避人体美的思想相容,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服饰设计不是为了表现人体美,而是为了迎合礼制的规范和防范露体的丑。

3.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老庄认为美是一种生命自然本原的流露,而不是人工的雕饰。

例如,庄子认为外在修饰往往导致内在精神的泯灭,人的穿戴过分就会使精神受到限制。

庄子将舒适性放在了评判服饰的最高标准的位置,使人在可居可行可卧可游的生活中忘却身体的存在。

4结语本论文通过研究儒、道两家的一些基本美学理论,探讨了其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孔子在着装问题上,总是考虑别人是否称心如意,政治礼仪上是否允许,公众情理上能否接受,把着装的裁判权交给了社会。

而老庄则从主题角度切入,服饰是否带给自己肢体的舒服,并给定了理想效果的标准,把着装的裁判权留给了自己。

这两者似乎有着矛盾与冲突,但并非为一个层面,各自有各自的标准和群落,且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吴卫刚.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