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

(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分值设定:10分。

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

”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⑤当林看到草料场被烧、听到陆虞侯等人说话时林冲说:“泼贼哪里去!”“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表现了林冲为了正义而奋起反抗的性格。

2.从动作描写上看,①当林冲听说陆虞侯来到沧州时林冲“大怒”、“买把解腕单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表现了他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1分)②当林冲在草料场感觉到冷去酒店沽酒时时林冲“将火炭盖灭了”、“拿了钥匙”、“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了锁”、“带了钥匙”,这表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同样的地方还有“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林冲就伏在门边听”;“轻轻把石头掇开”。

)③当林冲撞见烧了草料场谋害自己陆虞侯等人时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门,大喝一声”,“当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抢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这表现了他武艺高强、奋勇反抗的性格特征;(1分)3.从心理描写上看,①当看到草料场的草房被大学压倒时林冲想:“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我且去那里(山神庙)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这表现了他聪明、谨慎的性格特征。

(1分)②当得知自己因为躲在山神庙而侥幸活命时林冲想:“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这表现了他心细,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林冲的复杂性格:一方面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武艺高强,细心谨慎,另一方面他懦弱退缩,随遇而安,不敢反抗,忍气吞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轰然爆发手刃仇敌。

(2分)四、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之一,它可以是特定的景或物,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时代。

环境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或者推动情节发展。

请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分值设定:8分)参考答案一:①本节题目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间有“风雪”一词,而且行文中多处提到风雪,例如林冲接管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酒店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林冲从酒店回到草料场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2②小说中的风雪暗示了情节的发展,雪从小到大,暗示了情节从松到紧、从发展到高潮的过程;(2分)③风雪也烘托了小说的环境,让林冲生活的环境好似风雪一样冰冷肆虐,促进了后者性格的逆转;(2分)④总之,风雪的环境描写和小说人物、情节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氛围、暗示了情节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转化,可谓神来之笔。

(2分)参考答案二:①作者在本节小说行文中多次提到“火”,例如林冲到达草料场时看到老军在“向火”,之后林冲“生些焰火”“向了一会儿火”,出去沽酒时“将火盖灭了”,回来时发现“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在山神庙吃肉喝酒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只见材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2分)②描写的“火”由小火到熄火再到大火,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即情节逐渐向高潮推进;(2分)③同时,火的不同描写也暗示了林冲自己由小小的反抗被刺配沧州、到沧州后随遇而安磨灭反抗性情、被逼无奈后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

(2分)④总之,小说中火的描写和小说融为一体,不但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暗示了主人公性格的转变。

(2分)其二:《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及背景】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一、通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小说描写了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本小说围绕套中人别里科夫打算结婚这件事情叙述了以下两件事:第一,漫画事件。

别理科夫这个人要结婚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人们就画了一张漫画来取笑他,对于这件事别理科夫很是生气。

第二,骑自行车事件。

别里科夫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子和她的弟弟科瓦连科一起骑自行车感觉到天下大乱,于是就和科瓦连科争论;别里科夫苦口婆心,科瓦连科却是冷嘲热讽;别里科夫气急离开却不小心从楼梯摔下,正好被未婚妻撞见;在后者的嘲笑声中他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

二、别里科夫是小说的主人公,请按照在上节课学到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上分析其性格特征。

(分值设定:6分)从外貌描写来看,别里科夫“穿上雨鞋,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好像也蒙着套子”,“他戴着黑眼睛,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别里科夫用各种手段把自己包起来,这表现出他极端保守、不敢接触外物、胆小的性格;从语言描写来看,别理科夫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处什么乱子。

”从此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固步自封而不敢有任何创新的迂腐性格;从动作上看,别里科夫听到新鲜事物时候总是“摇摇头,低声说”,在自己的卧室里也老是叹息、躺在辈子底下、战战兢兢,看到未婚妻和她的弟弟骑自行车的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小心翼翼、惶恐不安的动作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极端保守的性格;总之,别理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固步自封、仇视创新、极度保守的人物。

三、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分值设定:6分)在生活上别里科夫有伞套、表套、刀套、厚重的衣服等套子,在思想上他有法令、常规、规矩等套子;别理科夫之所以在生活和思想上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害怕一些非常规的事情会“闹出什么乱子”,而且常常抱着“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的心态;别里科夫的套子实际上就是沙皇三世时代俄国“禁止言论自由”、“反对一切革新”的白色恐怖统治。

四、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结婚是不是表现了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希望?如果他结婚了,他能否走出自己的套是的。

别理科夫虽然受制于统治者法律法规的限制,但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希望像平常人一样结婚,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觉得他不会走出自己的套子。

因为结婚是符合常规的,只要沙皇的统治不结束,别里科夫凭着他自己顽固而又强悍的性格结婚后的他依然可以过着以前循规蹈矩的生活而不必去做任何改变。

其三:《边城》节选【作者及背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其大致内容如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o,二声)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