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及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
学四年级下册第4~5页例1、例2。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减法混合,乘、除法混合,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混合以及含有小括号的四种混合运算类型。
例1主要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例2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明确乘除混合法运算的顺序。
教材中创设了“冰雪天地”的生活情境,以解决在“冰雪天地”中游乐时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时我注重依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利用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可以时一步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法和学法的分析。
新课标指了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中,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采用演绎推理法,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混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知识与技能,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混合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混合法的运算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和口算卡片。
[设计意图:主要是依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借助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
五、教学过程
(一)复学准备
(1)口算下列各题。
24+12= 36÷4= 158-26= 8×9=
47+25= 48-19= 124÷4= 240×3= 750÷15= 64+36= 100÷25= 54÷6=
(2)笔算下面各题
255÷15= 647+258= 925-146= 312×24= 教师指4名学生板演,余者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旧知识的回忆主要是为了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
假如老师把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大家能不能计算呢?(也许能)想不想一起来探究学习呢?(想)(板书课题: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2)创设情境
教师: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打篮球、乒乓球……) 你知道北方人冬天喜欢玩什么吗?(滑雪、打雪仗…..)今天我们来解决滑雪场上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第2~3页的滑雪场情境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学生
在小组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说一说,议一议。
A、图画上画了些什么?显示了哪些信息呢?人们各自在做些
什么呢?
B、图画上智慧小精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现在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你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3)探究例1
教师:在这副挂图上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信息,并提出许多问题,
我们再来研究智慧小精灵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出示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
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教师让学生阅读信息内容,理解题意。
①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应怎样列式计算呢?这个问题你能
解决吗?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72-44=28(人)
b. 72-44+85=113(人)
28+85=113(人)
②汇报交流:请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学生分别说说解答思路.
③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思路是相同的都是先求中午离去44人
后剩下的人数,再求现在滑冰的人数,只是第二种方法列出了一
道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这样写比较简单.
④教师: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只有加、减法的算式,应按从左到右依将次计算。
板书:72-44+85
=28+85
=113(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加、减混合计算的脱式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再比较解答过程,发现知识,体验计算过程,理解计算顺序。
〕
(3)探究例2
①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
计接待多少人?”
教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②你会怎样预计6天接待多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并各自列出综合算式。
③指名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式。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有两种不
同的方法。
方法1:先算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6天接待的人数,列
式为:987÷3 ×6
方法2:先算6天里有几个3天,再求6天接待的人数,列为:
6÷3×98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列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
④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两道算式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呢?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中议一议,明确:只有乘、除
法的算式应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⑤师生共同完成答题过程,板演时教师强调计算步骤书写格式。
板书:987 ÷3 ×6 6 ÷3 ×987
=329 ×6 =2 ×987
= 1974 (人) =1974(人)
⑥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试着用递等式算一算。
a. 75-9+23 37+56-24
b. 75÷5×16 27×16÷4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议一议。
教师指几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归纳计算顺序。
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你们认为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并归纳出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顺序。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
〔设计意图:根据计算体验,总结归纳出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第5页下面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教师指几名学生板演解答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作业
第8练习一第2、3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
例1:72-44+85 例2:987 ÷3 ×6 6÷3×987
=28+85 =329 ×6 =2÷987
=113(人) =1974(人)=1974(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还形象地展示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以及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