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仓库管理系统方案.doc

智能仓库管理系统方案.doc

RFID智能仓库管理系统方案1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一、系统背景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传统的仓储业是以收保管费为商业模式的,希望自己的仓库总是满满的,这种模式与物流的宗旨背道而驰。

现代物流以整合流程、协调上下游为己任,静态库存越少越好,其商业模式也建立在物流总成本的考核之上。

由于这两类仓储管理在商业模式上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如入库、出库、分拣、理货等又很难区别,所以在分析研究必须注意它们的异同之处,这些异同也会体现在信息系统的结构上。

随着制造环境的改变,产品周期越来越短,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对库存限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必须建立及执行供应链管理系统,借助电脑化、信息化将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三者紧密联合,共担库存风险。

仓储管理可以简单概括为8个关键管理模式:追-收-查-储-拣-发-盘-退。

库存的最优控制部分是确定仓库的商业模式的,即要(根据上一层设计的要求)确定本仓库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如果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执行环节,是成本中心,多以服务质量、运营成本为控制目标,追求合理库存甚至零库存。

因此精确了解仓库的物品信息对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提出要解决精确的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及精确定位在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及时准确的进货、库存控制和发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这不仅表现为企业各项管理费用的增加,而且会导致客户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我们提出了全新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仓库系统方案来解决精确仓储管理问题。

使用RFID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并可对货物进行货位、批次、保质期、配送等实现RFID 电子标签管理,对整个收货、发货、补货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作业,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多种合理的统计报表。

RFID技术引入仓储物流管理,去掉了手工书写输入的步骤,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

RFID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帮助商业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以快速、准确、低成本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系统优势1.读取方便快捷:数据的读取无需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包装来进行。

有效识别距离更长,采用自带电池的主动标签时,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米以上;2.识别速度快:标签一进入磁场,阅读器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3.穿透性和无屏碍阅读: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

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和非透明的材质,进行穿透性通信,不需要光源,读取距离更远。

但不透过金属等导电物体进行识别。

4.数据容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ytes,二维条形码最大容量可储存2到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MegaBytes。

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标签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RFID无源标签5.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其无线电通信方式,使其可以应用于粉尘、油污等高污染环境和放射性环境,而且其封闭式包装使得其寿命大大超过印刷的条形码;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

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RFID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

6.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利用编程器可以向电子标签里写入数据,从而赋予RFID标签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的功能,而且写入时间比打印条形码更短;7.更好的安全性:RFID电子标签不仅可以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而且可以为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编造,安全性更高。

8.动态实时通信:标签以每秒50~100次的频率与阅读器进行通信,所以只要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出现在解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就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动态的追踪和监控。

9.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RFID不需要为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更适合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方便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

三、系统介绍精准仓库过程一般包括收货、上架、捡货、补货、发货、盘点几个流程,下面从这六个过程来说明RFID仓库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1.数据准备所有送达的货物需要提前以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缩写,电子数据交换,有时也译为无纸贸易)、Excel 或者手工录入的方式导入WMS(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

为了支持RFID或者电子标签、输送分拣线等现代化物流设备在物流中心内部的使用,需要在如下环节进行条码化规划与设计。

—仓库内所有作业单元的条码化,包括托盘、周转箱。

直接在作业容器上粘贴固定的流水号标签。

—仓库内存货库位的条码化。

按照库-排-位-层的顺序对货位进行编码并粘贴条形码标签—作业单据和作业指令的条码化。

—在入库清单上打印单据编号和产品编码的条码,辅助收货人员使用RFID进行收货作业—通过打印拣货标签,指导拣货人员获取拣货任务,并方便货物在输送线上的识别不同用处的标签2.收货在收货区使用RFID进行码盘(如果需要)和收货作业,要求堆放在收货数据区的所有货物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托盘号,托盘号以条形码标签的方式粘贴在托盘上,如果仓库管理系统数据SO尚未送达,则系统指示将货物送入暂存区。

3.理货–系统根据每个订单的车辆信息和体积信息,为订单指定一个相应的发货区。

–系统自动将收到的货物与SO进行匹配,生成针对收货区每一个托盘货物的分货任务。

–理货人员扫描收货区的每一个托盘的标签,根据指示将货物搬运至暂存区或者相应订单的待发货区。

如果需要分货到多个订单,则需要分别确认每一个发货区和数量。

分货时使用新的托盘,确认新的托盘号。

–当需要从暂存区进行分货时,RFID指示理货人员从暂存区进行拣货RFID智能工厂人员管理系统解决方案7RFID智能工厂人员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一、概述:生产型企业往往是人员密集型企业,在企业的管理中往往是比较复杂,在此类的企业中多是通过制度来管理,而在制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有漏洞?是否执行到位?如若不然,就达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点脱节或出现问题,即会造成整个生产链条的脱节或问题,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影响企业的品牌。

那么如何管理生产链条中的每个点?做到100%执行?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结合,一直是生产型企业所一直寻找的。

像5S管理,6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等,应需求而生。

本系统系根据工厂的实际需求,采用最先进的RFID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与工厂管理结合,对于工厂人员的考勤管理,工作区域定位管理等实现智能控制,进而使工厂的管理更加的高效、智能。

工人每天带着电子标签卡进入工厂,因为该电子标签是有源的,可以不停地向外发射信息,当工人到读写区以后,装在读写区的读卡器就会读到标签信息,读卡器再通过网线或串口等把信号传到电脑上,通过对照数据库就能看到工人的详细信息。

每个读写区读卡器可以设置在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查看。

在工厂的其他场所中:像房屋、道路,食堂等位置安放读写器。

当出现信号消失、跨区域行为等行为时,中央控制室声光报警提示,管理人员在进行处理。

二、主要功能特点:工人每天佩戴电子标签卡上下班。

该卡是较先进的无线射频卡,可以与其距离在0~80米的读卡器通讯。

上班:工人佩戴电子卡到达工厂门口,厂门口安装有读卡器,当员工卡到达读卡器的识别范围内时,读卡器即能接受到来自员工卡的信息,读卡器通过网线或串口线将数据传送到管理机,管理机随即核查该人员信息,即(**部门,**车间,**号生产线,员工基本信息等等),如确是本厂员工,则系统自动记录至当日的入厂考勤表。

员工若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超时到厂,系统则记迟到报警,一方面将该员工的ID号记录至系统【工厂月考勤迟到早退表】,一方面在数据库中调出该【员工月考勤表】,并记录当日的迟到记录。

因该卡采用较远通讯距离的芯片,人员不用刻意的走到读卡器边上、或下车、或停下刷卡,且读写器可以同时读取200个标签。

大大提高了进厂的效率。

下班:工人佩戴电子卡到达工厂门口,厂门口安装有读卡器,当员工卡到达读卡器的识别范围内时,读卡器即能接受到来自员工卡的信息,读卡器通过网线或串口线将数据传送到管理机,系统自动记录至当日的出厂考勤表。

员工若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提前出厂,系统则记早退报警,一方面将该员工的ID号记录至系统【工厂月考勤迟到早退表】,一方面在数据库中调出该【员工月考勤表】,并记录当日的早退记录。

加班:当工厂生产需要员工加班时,可以由车间主任向负责考勤的部门反馈,修改或增删系统的设置。

其他情况离厂:当员工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厂时,须有车间主任或生产线组组长向负责考勤的部门反馈,管理人员即可对系统进行备注,标注原因。

员工定位轨迹记录员工粗略定位轨迹:是通过安装在不同位置的读写器,来读取员工的电子标签卡,进而判断员工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可根据员工出入不同的位置地点,描述出员工的移动过的轨迹。

员工精确定位轨迹:根据读卡器信号强弱进行区域性定位,设定一定的信号覆盖半径(如10~200米),对该半径区域内人员进出进行定位。

读写器根据系统后台所设定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读取一次员工标签,定位每个工人在生产车间活动的区域。

根据定位间隔,描绘出每个员工实时的行动轨迹。

管理系统中可提前设置数据库,数据库中可以录入每个员工的详细工作信息:像员工ID号、员工姓名、工种、应工作区域是**厂区**组**号生产线、班组负责人姓名、等等信息。

当员工佩戴标签卡进入每个厂区时,厂区门入口上的读写器就会读取员工卡,将员工的ID号与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比,若该员工的工作区域确实在该厂区,则系统正常放行,并记录保存员工入场的具体时间。

当员工出厂区时,厂区门出口上的读写器读取到员工卡,系统会自动的记录员工出厂的具体时间。

若员工由厂区出来去办公区域,则办公区的读写器同样会记录员工的进出记录。

系统会自动的生成每个员工的行动轨迹,同时会列举出:员工在每个厂区或办公区的进出次数,停留时间,在厂区内的行走轨迹,等等的信息。

进而判断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若是一线生产员工,根据他的岗位职责是在厂区内生产,那离开厂区的次数和在厂区停留的时间就是对他的考核标准;若是管理层的人员,根据他的岗位职责是在办公区办公、或走动式管理,那么在厂区、办公区的进出次数和停留时间就是对他的考核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