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光学总结

高考物理光学总结


法中光线在哪个表面发生全反射。
【例 8】 如图所示,自行车的尾灯采用了全反射棱镜的原理。它虽然本身不发光,但
在夜间骑行时,从后面开来的汽车发出的强光照到尾灯后,会有较强的光被反射回去,使汽
车司机注意到前面有自行车。尾灯的原理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汽车灯光应从左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左表面发生全反射
称为实像点;若被反射镜反射或被透射镜折射后光束仍是发散的,但这光束的反向延长线交
于一点,则该点称为虚像点.实像点构成的集合称为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也可以用
肉眼直接观察;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用肉眼观察.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前提条件:在同一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介质。否则,可能发生偏折。如光从空气
B.汽车灯光应从左面射过来在尾灯的右表面发生全反射
C.汽车灯光应从右面射过来在尾
灯的左

表面发生全反射
D.汽车灯光应从右面射过来在尾
灯的右
表面发生全反射

3.光的折射和色散 一束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形式色散,构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的七条彩色光带,形成光谱。光谱的产生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各 种单色光的偏转角度不同。
四、棱镜和玻璃砖对光路的作用
1.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
一般所说的棱镜都是用光密介质制作的。入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
后,射出方向与入射方向相比,向底边偏折,虚像向顶角偏移。
【例 7】 如图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
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 M,若用 n1 和 n2 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 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sin 1 sin 2
c v
1 sin C
(θ1 为入、折射角中的较大者,
C 为全反射时的临界角。)
④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⑤n>1
⑥介质确定,n 确定。(空气 1.00028 水 n=1.33 酒精 n=1.6)(不以密度为标准)
⑦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1)与密度不同(2)相对性 (3)n 大角小,n 小角大 2.全反射现象
平面镜看到的范围。图中画出了两条边缘光线。
P
Q
【例 4】如图所示,用作图法确定人在镜前通过平面
镜可看到 AB 完整像的范围。 解:先根据对称性作出 AB 的像 A/B/,分别作出 A 点、
B 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到的范围,再找到它们
的公共区域(交集)。就是能看到完整像的范围。
三、折射与全反射
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D.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时间 t 后水平位移是 vt,竖直位移是 h= 1 gt2,根据相似 2
形知识可以由比例求得 x gl t t ,因此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2v
2、 现象
(1) 薄膜的反射光中看到了明暗相间的条
纹。条纹等宽
(2) 波长越大,条纹越宽
(3) 如果用复色光,出现彩色条纹
3、 原因——从前后表面反射回来的两列频率相同
的光波叠加,峰峰强、谷谷强、峰谷弱( 阳光
下的肥皂泡、水面上的油膜、压紧的两块玻璃 )
斜射入水中(不是同一种介质);“海市蜃楼”现象(介质不均 匀)。
vt l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当障碍物或孔的
尺寸和波长可以比拟或者比波长小时,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 象,光线将可能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
SA
hx
【例 1】如图所示,在 A 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
有一个点光源 S。现将小球从 A 点正对着竖直墙平抛出去,打
α
解:⑴由 n=c/v 可得 v =2.1×108m/s
⑵由 n=sinα/sinr 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
角为 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 60°,大于临界角
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由三
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 s=2L/ 3 ,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 经历的时间是 t=s/v=2.7×10-8s。
【例 9】 透明材料做成一长方体形的光学器材,要求从上表面射入的光线可能从右侧
面射出,那么所选的材料的折射率应满足 B
A.折射率必须大于 2
B.折射率必须小于 2
C.折射率可取大于 1 的任意值 D.无论折射率是多大都不可能
θ1 θ2
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使上表面射入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从右侧
面射出,θ1 和θ2 都必须小于临界角 C,即θ1<C,θ2<C,而θ1+θ2=90°, 故 C>45°,n=1/sinC< 2 ,选 B 答案。
知识网络:
第二单元 光的本性 物理光学
微粒说(牛顿) 波动说(惠更斯)
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 电磁说(麦克斯韦) 光子说(爱因斯坦)
物理光学
光的波粒二象说 光的干涉
波动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衍射
粒子性――光电效应
一、粒子说和波动说 1、 微粒说——(牛顿)认为个光是粒子流,从光源出发,在均匀介质中遵循力学规律做 匀速直线运动。 成功——直线传播(匀速直线运动)、反射(经典粒子打在界面上) 困难——干涉,衍射(波的特性),折射(粒子受到界面的吸引和排斥:折射角、
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3.光导纤维,海市蜃楼和内窥镜
全反射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于光导纤维(简称光纤)。光纤有内、外两层材料,其中
内层是光密介质,外层是光疏介质。光在光纤中传播时,每次射到内、外两层材料的界面,
都要求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从而发生全反射。这样使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经过多次全反射
二、光的双缝干涉——证明光是一种波
1、 实验
1801 年,(英)托马斯·杨
单色光 单孔屏
双孔屏
接收屏
2、现象 (1) 接收屏上看到明暗相间的等宽等距条纹。中央亮条纹 (2) 波长越大,条纹越宽 (3) 如果用复色光(白),出现彩色条纹。中央复色(白)原因:相干光源在屏 上叠加(加强或减弱)
3、 小孔的作用:产生同频率的光 双孔的作用:产生相干光源(频率相同,步调一致,两小孔出来的光是完全相同的。)
知识网络:
第十三章 光学
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本影 日食 镜
漫 全反射 棱镜 透镜



应用




半影 月食 射
放大镜 照相机 幻灯机
第一单元 光的传播 几何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几个概念
①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②点光源:忽略发光体的大小和形状,保留它的发光性。(力学中的质点,理想化)
(1)现象: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到光速介质中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加,折射光线远离法
线,强度越来越弱,但是反射光线在远离法线的同时强度越来越强,当折射角达到 90 度时,
折射光线认为全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全反射。
(2)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 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即1 C
(3)临界角: 折射角为 900(发生全发射)时对应的入射角, sin C 1 n
纹间的距离为Δx。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C )
A.如果增大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
B.如果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
C.如果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
D.如果减小双缝的每条缝的宽度,而不改变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
三、薄膜干涉——光是一种波
1、 实验酒精中撒钠盐,火焰发出单色的黄光
【例 2】某人身高 1.8 m,沿一直线以 2 m/s 的速度前进,其正前方离地面 5 m 高处有
一盏路灯,试求人的影子在水平地面上的移动速度。
解析:如图所示,设人在时间 t 内由开始位置运动到 G 位置,人头部的影子由 D 点运动
到 C 点。
三角形 ABC∽FGC,有 CF FG
FA AB FG
不能一视同仁),光线交叉 2、波动说——(荷兰)惠更斯、(法)菲涅尔,光在“以太”中以某种振动向外传播
成功——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 困难——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偏振
19 世纪以前,微粒说一直占上风 (1) 人们习惯用经典的机械波的理论去理解光的本性。 (2) 牛顿的威望 (3) 波动理论本身不够完善 (以太、惠更斯无法科学的给出周期和波长的概念) 3、光的电磁说——(英)麦克斯韦,光是一种电磁波 4、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A 通过平面镜所能看到的范围和在 A 点放一个点光源,该点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
亮的范围是完全相同的。)
5.利用边缘光线作图确定范围 【例 3】 如图所示,画出人眼在 S 处通过平面镜可看到障碍 S /
物后地面的范围。
M
解:先根据对称性作出人眼的像点 S /,再根据光路可逆,设
想 S 处有一个点光源,它能通过平面镜照亮的范围就是人眼能通过 S
【例 5】 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 棱镜
材料的折射率 n=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所示垂
A
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
C
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由 n=1.5 知临界角大于 30°小于 45°,
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 A、B、C、D 各点时
α
BD
的入射角依次是 75°、60°、45°、30°,因此在 A、B、C 均发生全反射,到 D 点入射角才第一
1.折射定律 (荷兰 斯涅尔)
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后从第一种介质进入第二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