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描述】0.03吨=3%吨()【典型错例】0.03吨=3%吨(√)【错因分析】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
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解决对策】(1)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正确解题过程0.03吨=3%吨(× )【题目描述】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10%.()【典型错例】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10%.(√)【错因分析】一些学生是因为对“含盐率”这一概念的不理解,所以不知该如何计算,而导致做错。
一些学生比较粗心,题目当中的10克盐和100克水这样的数字也很容易使那些粗心的学生马上得出10%这样的错误答案。
【解决对策】(1)理解含盐率的意义。
并结合合格率、成活率等类似概念进一步理解。
(2)结合求含糖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类似题目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2)教育学生做题前要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
正确解题过程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10%.(×)【题目描述】甲班人数比乙班多12%,乙班人数比甲班少( )。
【典型错例】甲班人数比乙班多 ,乙班人数比甲班少()。
23 23 【错因分析】学生把表示具体量与表示倍数的在意义上混同了。
认为甲班人数比乙班人数多就是乙班人数比甲班少。
对于数量与倍数不能区分。
而且一会儿把甲班人数当成单位“1”,一会儿把乙班人数当成单位“1”,概念不清楚。
【解决对策】(1)区分数量与倍数的不同,(2)画线段图,建立直观、形象的模型来帮助理解。
(2)明确把乙班人数看做单位“1"的量,后来又把甲班看做单位“1”的量。
(3)结合类似题目加强练习以达目的。
正确解题过程甲班人数比乙班多(),乙班人数比甲班少()。
23 2 5 【题目描述】将一个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圆锥放入一个盛有水的圆柱型容器中,水面上升了2cm ,圆柱的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问圆锥的高是多少?【典型错例】100÷(50×2)=1;100÷50=2【错因分析】本道题目,通过询问发现部分学生将100看成是体积,认为体积除以底面积(100÷50)得到的就是高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要将50与2进行乘法运算,利用底面积乘高得到体积,但是他们无法解释 100÷(50×2)的含义。
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圆锥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另一方面学生忽视了题中隐藏的条件,题目分析的不到位。
【解决对策】放入的圆锥要占一定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明确这一点解题就很容易了;上升的水的体积是100×2,圆锥的高是100×2÷50。
此外熟悉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大前提。
这一类型的题主要是找到“相等的量”,比如上题的体积相等,还有的题目会是高相等或者底面积相等。
【题目描述】【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把这里的“等于”没理解,同时比的性质没有掌握。
分数的化简有存在问题,不知道怎么化成比的形式。
【解决对策】首先知道在比的性质当中,比的外项的积等于比的内项的积;其次由题目条件知道八分之五是右边的外项,十二分之五是比的内项;最后化简:=2:3 51258【题目描述】把5/8千克的糖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5千克的( )。
【错例】5/8÷5=1/8千克。
【错因分析】这题要分两步来思考,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千克: 5/8÷5=1/8千克,然后用1/8÷5=1/40,但是好多同学都只算了第一步。
【解决对策】让学生看清楚题目,明白要求什么,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细心算题的习惯。
【题目描述】把一根米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
【错因分析】学生一般无法理解概念的形成,很多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解决对策】从问题本身上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长度和分率的区别,可以画线段图促进理解。
实际长度可以用除法算式“总长度÷段数”来计算,分率跟总长度无关只跟分成的份数有关。
【题目描述】把3米长的绳子剪4次,剪成相等的长度,则( )。
A 、每段占3米的1/4B 、每段是1米的3/5C、每段是全长的3/5D、每段是3/4米长度单位练习【典型错例】把3米长的绳子剪4次,剪成相等的长度,则(D)。
A、每段占3米的1/4B、每段是1米的3/5C、每段是全长的3/5D、每段是3/4米长度单位练习【错因分析】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片面的理解,没有动手去操作。
【解决对策】给他们演示一次。
【题目描述】一个长方形周长40米,长和宽的比是4:1,长和宽各是多少【典型错例】40÷5=88×4=328×1=8【错因分析】直接就用40÷5,认为算出来的就是1份,然后分别去乘4和1,这里要让学生理解40米表示的是两条长和两条宽,而4:1只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比。
【解决对策】40是周长,这样算出来的是两天长和宽的值,需要在进行计算。
【题目描述】一杯糖水,糖与水的比是1:16,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比是()。
【典型错例】一杯糖水,糖与水的比是1:16,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比是(1:8)。
【错因分析】错误的认为喝掉一半,糖与水的比也会减少一半,缺乏生活经验,不会练习实际想问题。
【解决对策】告诉学生解决问题是要联系实际,在平时上课时也要多加练习。
【题目描述】一个正方形边长增加它的1/3后,则原正方形与新正方形面积的比值为_________【错误答案】16:9【正确答案】9/16【错因分析】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比的问题:比与比值的区别,比值是一个结果,是一个数【解决对策】用弄清题意,看看自己列的比例式是否正确,内项之积等于外向之积;比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值是一个值,也就是一个数。
【题目描述】0.52÷0.17商是(),余数不是()【错误答案】3;1【正确答案】3;0.1【错因分析】0.52÷0.17=52÷17=3……1,此处为了方便计算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0倍,但是因为原式式0.52和0.17,所以余数只能是0.52-0.17×3=0.1,而不是1,那样被除数都没有余数大。
【解决对策】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在小数化为整数做除时,记得还原【题目描述】一根长为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已知长宽高之比3:2:1,求这个这个体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错误答案】48÷(3+2+1)=8(厘米)所以长:8×3=24(厘米);宽:8×2=16(厘米);高:8×1=8(厘米)体积:24×16×8=3072(立方厘米)【正确答案】48÷4÷(3+2+1)=2(厘米)所以长:2×3=6(厘米);宽:2×2=4(厘米);高:2×1=2(厘米)体积:6×4×2=48(立方厘米)【错因分析】48厘米是长方体的所有长宽高的长度总和,与其相等长度的各有4根,所以得先除以4,一开始的24,16,8是4个长、4个宽、4个高的长度。
【解决对策】做题时应该脑中有图,图形结合,不可以往题目中的隐藏含义。
【题目描述】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比甲数多()。
【典型错例】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比甲数多(150)。
【错因分析】受整数两个量的比较影响。
学生没有把握分数、百分数中两个量比较时。
求谁比谁多几分之几或谁比谁少几分是几时,应找准标准量,如果标准量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解决对策】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谁比谁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含义。
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可以有一些对比练习。
学会验算。
【题目描述】甲乙两圆的周长比是2:3,其中一个圆的面积是18 ,另一个圆的面积可能是()。
,也可能是()。
【典型错例】①有的学生只填了一个②12,27③不会做【错因分析】学生忘记了:面积比是半径的平方比,同时也是周长的平方比。
对于圆面积公式理解不透彻,思考问题不全面。
【解决对策】要让学生明确:圆面积应该是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明确比的意义理解。
【题目描述】甲班人数比乙班多2/5,乙班人数比甲班少(2/5或3/5)。
【错因分析】学生把表示具体量2/5与表示倍数的2/5在意义上混同了。
认为甲班人数比乙班人数多2/5就是乙班人数比甲班少2/5。
对于数量与倍数不能区分。
而且一会儿把甲班人数当成单位“1”一会儿把乙班人数当成单位“1”概念不清楚。
【解决对策】(1)区分数量与倍数的不同。
(2)画线段图 建立直观、形象的模型来帮助理解。
(3)明确把乙班人数看做单位“1”的量, 于是甲班人数是:(1+2/5) =7/5。
所以乙班人数比班甲人数少(2/5÷7/5)=2/7。
(4)结合类似题目加强练习以达目的。
【题目描述】400÷18=22⋯⋯4,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扩大100倍,那么结果是(A )A、商22余4B、商22余400 C 、商2200余400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与商不变性质有关的知识。
被除数、除数都扩大100倍后,商不变,但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想要得到原来的余数,需要缩小100倍。
而学生误认为商不变,余数也不变,所以错选A,正确答案应该选B。
【解决对策】(1)验算。
请学生用答案A的商乘除数加余数检验是否等于被除数。
从而发现选A是错误的。
(2)明确商不变的性质。
但是当被除数、除数都扩大100倍后 商不变 但余数也扩大了100倍。
想要得到原来的余数,需要缩小100倍。
(3)在理解商不变性质有关知识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题目描述】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1:3,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比是 (1:3),体积比是(1: 5或1:9 )【错因分析】这题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应用》部分的内容。
目的是考查学生根据正方体的棱长比求表面积和体积的比。
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关键。
学生有的是因为对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忘记了 有的是因为对比的意义不理解 认为表面积比和棱长比相同 所以导致做错。
【解决对策】巩固理解比的意义及求比的方法。
明确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结合类似的题型加以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比的应用。
【题目描述】a) 比20米多1/5是()米;b) 20米比()米少1/5;c) 比()米多1/5是20米;【错因分析】这是一道稍加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辨析题,学生往往找不准单位“1”而混淆了计算方法,找不着头脑,对于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根本找不着这类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