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 —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 关的原有观念。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 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 就是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例,整合协调策略的运用就体现为对当前教学内容按下面的
• • • • 方式进行组织: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介绍回声现象及有关特性 (作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讲解雷达工作原理——无 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当前的学习主题); 指出雷达与回声的共同属性——都是波的反射、接收; 分析雷达与回声的区别——前者是无线电波(一种电磁 波),只能通过仪器探测到;而后者是声波,可以通过耳 朵听到; 介绍雷达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以巩固和加 强习得的意义。
“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 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 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 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 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 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 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
实质性联系。
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 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
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
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 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 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
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
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
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
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 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两个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①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 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第一个理论假设
•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阐明本课的目的
教学活动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概念的 属性;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
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 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
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第二个理论假设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 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 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即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
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 “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 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 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 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 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 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 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 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 完全吻合。
者”。
先行组织者分类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 “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 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 类: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 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整合协调”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 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 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 协调”策略。 所谓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 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 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 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 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 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第一组:高志敏、熊雅萍、陈晓嫚 搜集资料:高志敏、熊雅萍 ppt制作:高志敏、陈晓嫚、熊雅萍 讲解者:陈晓嫚
案例
•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讲坐标的概念时,为了突出说明点在平面内的位 置,设计"发电影票"的实例。可这说:“如果文艺委员发 票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你票中的‘16 排’或‘1 号’弄糊了,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如果有'16排1号'和 '1排16号'让你选,你要哪张?”
............
第一排 一列
........
• 这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较快地得出平面内点的坐标的两个 特征: (1) 必须是一对实数; (2) 这一对实数必须有序。 这样枯燥的坐标概念就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由衷的 笑声中加深了对坐标概念的认识。
1 2 3 4
含义及分类 两个理论假设 实施步骤 策略2
呈现学习任 务和材料
阶段3
扩充与完善 认知结构
谢谢观赏
•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 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 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 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 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 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