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4 分)如图 a 所示,用一水平力 增大 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 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F 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 θ 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 a 随外力 F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 b 中所提供
A. 物体的质量 B. 斜面的倾角 C. 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所施加的最小外力 D. 加速度为 6 m/s 2 时物体的速度
B. 10m/s 2
C. 5m/s 2
D. 无法确定
9.( 4 分)质量为 m的物体静止地放在与水平面成 θ 角的粗糙斜面上,今在物体上加一个水 平方向的力 F,如图所示,物体仍静止,这时物体所受摩擦力()
A. 方向发生了变化 C. 大小为 F
B. 方向不变 D. 大小为
10.( 4 分)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 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二.填空实验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 13.( 4 分)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物体悬挂在轻质支架上,轻杆 OA、 OB与墙, AO与 BO之间 都通过可自由转动的铰链连接. 斜梁 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设水平横梁 OA和斜梁 OB作 用于 O点的弹力分别为 FOA和 FOB,重力加速度为 g,则 FOA=, FOB=.
江西师大附中 2014-2015 学年高一上 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8 单选, 9-12 多选) 1.( 4 分)如图,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 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 但仍能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 木板静止时, F1 表示木板所 受合力的大小, F2 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速返回,符合题意,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对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的识别、理解能力,关键抓住斜率等于速
( 1)人与车一起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 2)人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3)某时刻人和车沿斜面向上的速度大小为 3m/s,此时人松手,则人和车一起滑到最高点时
所用的时间.
20.( 9 分)将煤块 A 轻放在以 2m/s 的恒定速度运动的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留
下一条长度为 4m的因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擦痕.若使该传送带改做初速度不变、加速度大小为
解答: 解:
A、 A 图象中第三段图线表示时光倒流,不可能出现.故
A 错误;
B、 B 图象中第三段图线表示时光倒流,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
C、C 图表示先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再沿反方向返回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 C 错误;
D. D 图象中,表示物体先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接着静止一段时间,然后再沿负方向匀
8.( 4 分)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所示,
B 为测速仪, A 为汽车,两者相
距 335m,某时刻 B 发出超声波,同时 A 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 B 接收到反射回来
的超声波信号时, AB相距 355m,已知声速为 340m/s ,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 20m/s 2
15.( 4 分)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情况如下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
橡皮筋的图钉, 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 OB和 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
出的图.
( 1)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次实验中, 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
解答: 解:木板静止时,受重力和两个拉力而平衡,故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
F1=0;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2F2cos θ =mg
解得:
F2=
当细线变短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故选: A.
θ 增加,故 cos θ 减小,拉力 F2 变大.
点评: 本题是简单的三力平衡问题,关键是受力分析后运用图示法分析,不难.
16.( 6 分)在用如图 1 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 1)实验中应把长木板在小车运动的起始端适当垫高,这样做是为了. (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得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以下画个实验图线. 描述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线是,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图线是.
a, b,其中
三 . 计算解答题(共 34 分)
1.5m/s 2 的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并且在传送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的同时,将另一煤块
B
轻放在传送带上, g=10m/s2,则:
( 1)皮带与煤块间动摩擦因数 μ 为多少?
( 2)煤块 B 在皮带上的最长擦痕为多少?
( 3)煤块 B 停止在传送带上的位置与擦痕起点间的距离为多少?
江西师大附中 2014-201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断各力的变化.
解答: 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分析可知,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没有变化.
人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静摩擦力处于平衡,受力如图.
设拉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 ,根据共点力平衡得
f=Tsin θ ,
Tcos θ +N=mg.
当人拉着绳向右跨出一步后人和物保持静止, θ 增大, T 不变,则静摩擦力 f 增大,支持力 N
A.
B.
C.
D.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 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 由题:物体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后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沿原路做匀速直线
运动返回. x﹣ t 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运动,与时速度.对照选项选择符合题意的图线.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8 单选, 9-12 多选) 1.( 4 分)如图,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 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 但仍能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 木板静止时, F1 表示木板所 受合力的大小, F2 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故
C 正确, ABD错误.
故选 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共点力平衡进行求解.
3.( 4 分)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该物体在乙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乙 地做匀速直线运动返回到甲地,在描述该物体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位移图象中,正确的是 ()
14.( 4 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如下问题:一轻弹簧竖直悬挂于 某一深度为 h=25.0cm,且开口向下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的下部分位于筒内,但测 力计可以同弹簧的下端接触) ,如图(甲)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的 下端弹簧的长度 l ,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 l 0 和弹簧的劲度系数, 该同学通过改变 l 而测出对应 的弹力 F,作出 F﹣l 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弹簧的原长 l 0= cm.
2.(4 分)如图所示, 某人通过定滑轮拉住一重物, 当人向右跨出一步后, 人与物仍保持静止, 则()
A.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减小 C. 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
B.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不变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考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 对人进行受力分析:重力、支持力、拉力和静摩擦力平衡,通过拉力的夹角变化判
17.( 8 分)如图所示,弹簧 AB原长为 35cm, A端挂一个重 50N 的物体,手执 B 端,将物体置
于倾角为 30°的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弹簧长度为
40cm;当物体匀速上滑时,
弹簧长度为 50cm,试求:
( 1)弹簧的劲度系数 k;
( 2)物体与斜面的滑动摩擦力.
18.( 8 分)如图所示, A、 B 是系在绝缘细线两端,带有等量同种电荷的小球(可视为质点)
D. 刹车过程的位移为 5m
6.( 4 分)如图所示,将两根劲度系数均为 k、原长均为 L 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 上相距为 2L 的两点,另一端共同连接一质量为 m的物体,平衡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7°.若将物体的质量变为 M,平衡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53°( sin37 °=0.6 ),则 等
A. F1 不变, F2 变大 C. F1 变大, F2 变大
B. F1 变大, F2 变小 D. F1 变小, F2 变小
2.(4 分)如图所示, 某人通过定滑轮拉住一重物, 当人向右跨出一步后, 人与物仍保持静止, 则()
A.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减小 C. 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
B.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不变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A. F1 不变, F2 变大 C. F1 变大, F2 变大
B. F1 变大, F2 变小 D. F1 变小, F2 变小
考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 木板静止时,受重力和两个拉力而平衡,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并结合正交分解法列
式分析即可.
3.( 4 分)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该物体在乙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乙 地做匀速直线运动返回到甲地,在描述该物体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位移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4 分)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江苏城市案例馆中穹形门窗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 文特色.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穹形光滑支架上,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轻质滑轮悬挂 一重物 G.现将轻绳的一端固定于支架上的 A点,另一端从 B 点沿支架缓慢地向 C 点靠近( C 点与 A 点等高).则绳中拉力大小变化的情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