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论文]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论文]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体会:做好指导、激发兴趣、提供书籍、创造时间、推荐书目。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17-02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能力。

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尚不成熟,因而大部分未能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同时对课外阅读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这都需要教师作具体指导。

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农村学生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相对城市学生少得多。

首先是来自家庭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家长本身是农民,一年到头从不读书看报,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闲书,不必看。

因此很多学生在家里几乎就没见过课本以外的书籍。

再加上在家中或多或少都要从事一些劳动,自由支配看书的时间也是少得可怜。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的鲜明特点。

学生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

再次是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

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有的学校连图书室都没有,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资源。

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藏书量也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再加上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课外阅读,更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些条件限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学生知识贫乏,理解能力普遍偏差。

口头表达词不达意,毫无文采可言。

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不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笔者多年来一直执教于农村初级中学,以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些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体会。

一、做好指导
作好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目标,端正阅读态度。

农村学生的求知欲大都很强,他们会踏踏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把课本知识学好,但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受到了太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并未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

所以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农村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缺陷,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知识的贫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阅读量。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

二、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潜力,所以要让很少有机会接触书籍的农村学生去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1、晓之以理。

印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等。

指明阅读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和向往。

并且张贴于教室,阅览室,书桌,书房上,时时警策自己要多读书,要读好书。

2、动之以情。

1)、抓住阅读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比如教师在教到《出师表》时,可以适当谈到《三国》,分析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尤其是诸葛亮为何让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三国》的兴趣。

2)、开展读书交流会,及时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快乐。

通过生动的活动课,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美文,评价血肉丰满的小说人物等。

让学生真正的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三、提供书籍
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书籍的来源。

1、建立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压岁钱每人购置一本书,教师也把自己藏书中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拿来,在教室成立图书角,在班内互相传阅。

这样,一个班按50人计算,就至少有50本以上作品可供传阅;一学期后,班际互相传阅,一个学校按9个班级计算,就有450本以上作品了。

2、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

学校要努力购置图书,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教师经常去翻阅,了解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

3、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要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

同时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他们几个人合订一份报纸和杂志。

尽量不要与班上其他同学订阅的相同,拿到报刊后交换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能化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

4、收集活的语言。

农村里有许多人说话很风趣,有时还很有哲理;还有很多谚语,成语,俗语等,引导学生注意收集。

四、创造时间
1、鼓励学生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

如饭后,睡前。

每天抽5-10分钟看2-3篇文章,再用5-10分钟时间作笔记。

摘录一些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体会等。

2、利用上课时间。

每周要保证有一堂自由阅读课。

3、利用假期。

双休日和短假期可阅读那些章回体的,或故事情节独立性较强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爱的教育》等。

五、推荐书目
1、教师推荐作品。

1)、推荐与课内阅读相当、相关的作品。

把课内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的学生引到优美的自然景色中;2)、推荐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或能触发学生生活体验的作品。

如秦文君的《男生女生》,《鲁滨孙漂流记》等,倍受学生青睐。

3)、推荐融合各学科内容的作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清楚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新更多的东西。

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

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推荐的作品要与教学同步,要有梯度,要有必读书和选读书之分。

2、指导学生理性选择书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

”浩如烟海的书中既有阳春白雪式的精品,也有垃圾粪土般的赝品。

如果学生对见到的书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的话,就未必“开卷有益”了。

所以要指导学生精选慎选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人积极向上,语言文字规范的读物。

切不可涉及那些色情、暴力类的作品。

3、指导学生勤写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七至九年
级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有多种对话。

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内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

”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

所以要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过就要留下痕迹。

总之,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天长地久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积累而成的。

可见,学习语文不能单靠几册教科书和单一的课堂包打天下。

张志公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

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教室这一“小课堂”引入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小课堂”犹如游泳池,水浅安全,可训练出的本事有限;“大课堂”犹如汪洋大海,虽有危险,却能训练出弄潮好手。

所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让学生畅泳在知识的海洋中,有大量的课外阅读。

农村初中生如果能长期坚持课外阅读,那么,在不远的将来,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定会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结下“丰硕之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