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与在战争中的应用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与在战争中的应用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与在战争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阐述了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分别介绍了古代加密方法、古典密码和近代密码,对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的许多方法至今沿用,对古代人们对密码学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

另一部分介绍了密码学在战争的应用案例,通过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说明了密码学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密码学包括密码编制学和密码分析学这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分支。

从其发展来看,可分为古典密码——以字符为基本加密单元的密码,以及现代密码——以信息块为基本加密单元的密码。

密码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古代加密方法、古典密码和近代密码。

古代加密方法(手工阶段)
存于石刻或史书中的记载表明许多古代文明,包括埃及人、希伯来人、亚述人都在实践中逐步发明了密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催化剂。

人类自从有了战争,就面临着通信安全的需求,
密码作为一种技术源远流长。

古代加密方法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40年出现在古希腊战争中的隐写术。

当时为了安全的传送军事情报,奴隶主剃光奴隶的头发,将情报写在努力的光头上,待头发长起后将奴隶送到另一个部落,再次剃光头发,原有的信息复现出来,从而实现这两个部落的秘密通信。

我国古代也早有以藏头诗、藏尾诗、漏格诗以及回话等形式,将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或“密语”隐藏在诗文或画卷中特定位置的记载,一般人只注意诗或画的表面意境,而不去注意或难于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话外之音”。

由上可见,自从有了文字和书写以来,为了某种需要人们总是尽力隐藏书面形式的信息,以起到摆正信息安全的目的。

这些古代加密方法体现了后来发展起来的密码学的若干要素,但是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只知道保密构造方法的人)使用。

古代加密方法主要基于手工的方式实现,因此,称为密码学发展的手工阶段。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加密方法通常原理简单、变化量小、时效性较差。

古典密码(机械阶段)
古典密码的加密方法一般是文字置换,使用手工或机械变换的方式实现。

古典密码系统已经初步体现出近代密码系统的雏形,他比古代加密方法更复杂,但其变化量仍然比较小。

古典密码的代表密码体制主要有:单表代替密码、多表代替密码以及转轮密码。

阿拉伯人是第一个清晰的理解密码学原理的人,他们设计并且使用代替和换位加密,并且发现了密码分析中的字母频率分布关系。

欧洲的密码学起源于中世纪的罗马和意大利。

到了1986年,密码系统在外交通信中已得到普遍适用,且已成为类似应用中的宠儿。

当时,密码系统主要用于军事通信,如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联邦军广泛的使用换位加密;联合军密码分析人员破译了截获的大部分联邦军密码,处于绝望中的联邦军有时在报纸上公布联合军的密码,请求读者帮助分析。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机械和机电技术的成熟,以及电报和无线电需求的出现,引起了密码设备方面的一场革命——发明了轮转
密码机,轮转机的出现是密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代密码(计算机阶段)
密码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受计算机科学蓬勃发展刺激和推动的结果。

快速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学方法一方面为加密技术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工具,另一方面也给破译者以有力武器。

计算机和电子学时代的到来给密码设计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可以轻易的摆脱原先用铅笔和纸进行手工设计时易犯的错误,也不再面对用电子机械方式实现的密码机的高额费用。

总之,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设计出更为复杂的密码系统。

近代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紧密相关。

在这一阶段,密码理论蓬勃发展,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相互促进,出现了大量的密码算法和各种攻击方法。

另外,密码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而且出现了许多通用的加密标准,促进网络和技术的发展。

现在,由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密码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密码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方向。

密码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据史料记载,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方面使用的一些重要的军用密码电报,很多被日本破译,致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中方发现密电码被破译后,几经变更密码,同时针对日方密码机的改进型截收破译设备,培训了多批高级破译专家。

在抗日战争中,破译了山本大将出巡、偷
袭珍珠港、南进战略等多批绝密密码电报,给予日本军国主义以致命打击,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之所以惨败,除了清政府腐败无能之外,尚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原因,这就是甲午战争中日方破译了中方的密码电报。

自1861年以来,电报通信手段传入中国后,1861年至1874年清政府架设电报线路试办电报,直至1979年李鸿章在天津大沽间架设军用电报线路,后又架设了天津至海军基地威海、旅顺和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

中国最初使用的是明电码。

后来中方逐渐在军事和外交上使用密电码。

但不幸的是,中方不知道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两个月就已经破译了这种密码。

1931年,蓄谋已久的侵占中国的阴谋开始实施,1931年9月18日夜,日关东军突然进攻沈阳,张学良急电蒋介石请示应战,蒋介石发来“不予抵抗,力避冲突”的密码电报,以及东北军主力向关内撤退的调动情况的密码电报,均被日方破译。

日方掌握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从而捆住了张学良和20万东北军将士的手脚,20万东北军奉命不战自退,纷纷撤入关内。

所以日军无后顾之忧,可以长驱直入,9月19日,事变爆发仅一天,沈阳、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辽、吉两省20多座城市便陷落敌手。

不出一周,辽宁、吉林两省便被日军占领,接着又占领了黑龙江省及东北全境。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为接受密码被破译的惨痛教训,掌握日本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阴谋活动,于1935年成立了交通部电政司,设立破译日本领事馆来往密电的检译所,并将我方密电码双层化。


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大会战等打的战役中,我军也多次破译了有关日军的密电进攻计划,使日军遭到惨重损失。

从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和在战争中的应用,我们不难看出密码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现代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都需要密码学,因此,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密码学。

参考文献:
1、应用密码学教材
2、维普资讯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