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50分)1.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对身边物理量的估测结果符合实际的是()A.学校教室墙的厚度约为30dm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8m/sC.小张的身高约为1. 7mD.一枚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kg2.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 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C.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D. 实验中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以想法尽量使它减小3.有关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白烟”开始计时更准确B. 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C. 若运动员所用的时间为12s,则其全程平均速度约为8. 3m/sD. 比赛过程中,以冠军为参照物,亚军一定是前进的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如图所示,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攻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真空带B.塑料板C.木板D.钢板5.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 )A.丙丁B.乙丁C.甲丙D.乙丙6.海边的渔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
不一会儿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
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便来临了。
以下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接收到了大海的召唤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水母接收到了人说话的声音7. 下列有关声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源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同时停止B. 喇叭发声时,放在它上面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利用B超检查身体是应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D.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8. 下列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9. 如图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变成液浆,再由喷头喷出固化而成。
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凝固 .B.先液化后凝华C.先熔化后凝固D.先熔化后凝华10. 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 汽车夏天开冷气,冬天开暖气,夏天车窗玻璃外侧起雾,冬天内侧起雾B. 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雪糕,一会儿小明发现包装袋上有一些小冰晶。
这是凝固现象C. 加油站要求“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升华D. 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11. 如图所示瓶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份是烷烃和烯烃系列的混合物,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各成份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常温下液化石油气很难用尽,瓶内常有残留物。
该残留物的主要成A.乙烷乙烯B.戊烷戊烯C.丁烷丁烯D.丙烷丙烯12. 2019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12点15分到15点20分出现罕见的日环食天象奇观。
下面的知识点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是A.光的色散B.光的直线传播C.光的反射D.光的折射13.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①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③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虛像;④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
下列选项中, 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 ①③⑤14.古人的诗词、成语和俗语中有很多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描述与物理知识不对应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光的直线传播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折射C.镜中花,水中月-- 光的反射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光的直线传播15. 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在岸边看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浅,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B.人靠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C.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D.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合成的16. 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分析人脸的信息。
人站在ATM机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B.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17.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应使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C.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大D.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这可以解释近视眼的形成原因18. 如图所示,小明在活动课中自制的一个水滴显微镜,它是以小水滴作为物镜的,小明利用自制显微镜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细盐粉、头发丝的细微部分。
微小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下列有关水滴显微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滴和目镜一样都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水滴和目镜一样都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所成的像都是实像B. 水滴和目镜一样都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所成的像都是虚像C. 水滴所成的像为虚像,目镜所成的像为实像D. 水滴所成的像为实像,目镜所成的像为虚像19. 量简和液体的总质量m、液体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80 gB.量简质量为40gC.该液体密度为1. 25 g/cm3D.该液体密度为1. 00 g/cm320. 中空的铁球、木球、铝球、铅球,形状完全相同,质量和外观体积都相等, 则其中空心部分最大的是(ρ铝>ρ铁>ρ铅>ρ木)()A.铁球B.铅球C.铝球D.木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0分)21.作图题(共6分)(1)一束光射向一块平行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2)已知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后被反射,反射光线ab经过一凹透镜,如图所示,试确定点光源S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和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2.(3分)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
小明用分度值是1 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cm。
小明用停表测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小明的步行速度为m/s23.(6分)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进行(选填“白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照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3)右侧图,两烧杯中,表示水在沸腾之前的现象是其中的图(选填“A"或“B”)(4)读数时小明发现图甲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5)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②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m2(选填“>”、“<"或“=")。
24. (5分)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 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3)小勇用薄玻璃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他沿桌面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时,始终不能使蜡烛B与已点燃的蜡烛A的像重合,他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25. (7 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将凸透镜正对着平行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光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点,该点就是此凸透镜的(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如果只调节蜡烛的烛焰,应将烛焰向调节(填“上”或“下”)。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倒立、清晰的实像。
此成像规律应用在上。
(填一种光学器材名称)(4)用此透镜组装一个照相机模型,用来拍一开花的桃树。
拍桃树时,相机感光装置上成(填“正立” 或“倒立” )、缩小的实像: 若想拍出一朵较大的桃花,应使镜头(填远离" 或“靠近”)桃花,并把镜头(填“伸出去”或“缩回来”)26. (6分)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台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选填“左”或“右”),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矿石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质量m= g。
(3)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简,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丙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cm3(4)矿石的密度是g/cm3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实验中测得矿石的密度比真实值(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7. (7 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规定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
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20km,全程限速100km/h(1)采用“区间测速”时,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2)若一辆货车以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段路程, 则它需要多长时间?28. (10分)小华在家中发现“金属块,学习密度知识后,他做了如下实验:先用电子秤测出一个空玻璃瓶的质量为155g; 再装满水,测得总质量为645g。
将水倒出,烘干玻璃瓶,将金属块缓慢放入玻璃瓶中,测得玻璃瓶和金属块总质量为2255g,然后再向玻璃瓶中加水至满,测出三者总质量为25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