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外力控制妄想或被动体验是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症状 , 伴有这种症状的病人误把自发的动作行为当成是外界力量 所致 。对健康正常人进行催眠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 ,诱导其 出现外力控制运动的被动体验 ,在此状态下 , PET研究显示 在顶叶和小脑激活明显高于主动运动的主动体验状态 ,这样 的结果就显示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功能发生了改变 ,因此被 控制妄想的大脑机制可能是与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过渡激 活有关 [10 ] 。 2. 3 癔症样瘫痪
Pierre Rainvill等研究发现精神放松程度的增加与中脑 被盖血流的减少和中部膝状体周围的前扣带回皮质血流增 加相关 ;精神专注的程度增加与丘脑和尾部膝状体周围的前 扣带回皮质的血流相关 。在额叶 ,前额叶的血流与精神专注 的程度成正相关 ;而中央前区的血流增加与放松的程度以及 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正相关 。在前额区发现血流与精神专注 成正相关 ,与精神放松程度成负相关 。在两侧颞叶 ,血流与 精神放松成负相关 ,比精神专注负相关更确定 。在后部皮 质 ,精神专注的作用明显不同于精神放松的作用 。在左右顶 叶 ,与精神专注正负相关的皮质都存在 。在顶叶前部正负相 关的部位分别分布在右左两半球 。在右楔前叶 、扣带回后部 以及两侧枕叶 ,血流与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极其明显的负相 关 [7]。
3 Shap iro D A biofeedback strategy in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In: NE Zinberg ( ed. ) A ltern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7, 145 - 237
Pierre M aquet等对催眠状态的功能神经解剖的研究中 , 在对清醒状态和催眠状态伴有对愉快事件想象这两种状态
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催眠状态有四个脑区出现局部血流增 加 ,最大的部位是左侧包括外纹状视觉皮 (BA18, 19, 37) 、中 央前毗邻前运动皮质 (BA6 ) 、腹外侧前额皮质 (BA45 )的深 部 、靠近脑岛的皮质 ;其次的部位在右侧包括深部小脑核和 前纹状皮质 (BA18 ) ; 另 外 两 个 部 位 是 右 侧 前 扣 带 回皮 质 (BA24 /32)和左侧的枕颞叶皮质 (BA37) 。相对于正常清醒 状态 ,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的部位是左侧颞叶皮质 (BA20, 21, 38, 39 ) 、右 侧 颞 叶 皮 质 (BA21, 22 ) 、前 额 叶 中 部 皮 质 (BA8, 9, 10) 、后扣带回 (BA39)和毗邻的楔前叶 (BA7) 、右前 运动皮质 (BA6 /8)以及右小脑半球 [4 ] 。
目前国பைடு நூலகம்对催眠功能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意识改变状态
对催眠状态的争论已久 ,一直存在意识状态和非意识状 态的争论 ,经过长久的争论后 ,意识改变状态这一说法逐渐 被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意识改变状态的概念在文献中有如 下几种定义 : Tart定义的意识改变状态是精神活动的所有方 面出现质的改变状态 ,以致于被体验者感觉他的意识完全不 同于正常状态 [1 ] ; Farthing进一步把意识改变状态定义为主 观体验的所有方面的暂时改变 ,以致被催眠者认为他 (她 )的 精神活动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 [2 ] ; Shap iro 提出意识改变状 态应根据主观体验的改变和生理反应发生改变来定义 [3 ] 。 尽管有上述诸多定义 ,但对催眠状态的神经生理机制仍然不 清楚 。
M arshall等对一例诊断为左下肢癔症性麻痹的患者用 PET进行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以致眶额皮层出现代谢增 强 [11 ] 。用催眠诱导麻痹的方法进行 PET研究也发现类似结 果 [12 ] 。W ard等对催眠诱导的左侧偏瘫状态进行研究 ,将偏 瘫状态分为两种 :第一 ,偏瘫静止状态 , ;第二 ,虽然偏瘫肢体 不能运动 ,但要求受使者试着去做运动 。对这两种状态进行 PET扫描 ,结果发现第二种状态的两侧豆状核 、左侧丘脑 、左 侧辅助运动区 、小脑左侧以及右侧后中部的眶额皮质与第一 种状态比较出现激活增强 [13 ] 。 Peter等也对左侧偏瘫状态进 行了研究 ,他们也将偏瘫状态分为两种 : 第一 ,处于偏瘫状 态 ,虽然是静止态 ,但准备做运动动作 ;第二 ,此状态与上面 的第二种状态相同 。他们将第二种状态和正常清醒状态进 行对照研究 , PET扫描后的结果发现右侧眶额皮质和前扣带 回皮质有选择性的激活 ,而在运动皮质没有类似激活 ;而将 这两种状态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右侧中部眶额皮质和前 扣带回出现激活 [14 ] 。 2. 4 人格解体
根据被催眠者的叙述 ,我们发现催眠状态与人格解体状 态有相似的特征 ,因为这两种状态都有与环境脱离的感受以 及痛觉减退 。在对正常清醒状态 、催眠放松状态和催眠诱导 的人格解体状态利用 fMR I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 ,在催眠放 松态 ,感觉运动区 、对侧次极躯体感觉区 、同侧脑岛激活降 低 ;而在催眠诱导的人格解体状态出现全脑激活降低 ,包括 初级躯体感觉区 [15 ] 。
催眠的描述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不管是从被催眠者的 自身感受还是从催眠师的观察 ,都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 明催眠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 。在电生理方面 ,虽 然出现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异常变化 ,但仍缺乏特异性 。近 年来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展 ,国外对催眠的研究又形成了一 次高朝 ,催眠状态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4 Pierre Maquet, Marie Elisabeth Faymonville, Christian Degueldre, et al,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ypnotic State. B iop sychiatry, 1999, 45: 327 - 335
2 实验性精神病理现象
2. 1 幻觉 对催眠诱导的听幻觉 PET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皮质
的激活与幻觉的体验密切相关 [8, 9 ] 。对伴有视幻觉的催眠状
作者单位 : 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 [郑 直 (现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 ,王立伟 ]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 17卷第 5期
丘脑激活 ,虽然是双侧的 ,但以刺激的同侧为主 [17 ] 。刺 激也可能不出现丘脑激活 ,但大多数痛觉的 PET研究报道都 是刺激对侧出现丘脑激活 [16 ] 。然而 , Adler和 Rainvill等研 究发现两侧丘脑激活 ,但以同侧激活为主 [21, 22 ] 。同侧丘脑激 活见于轻微疼痛刺激 ,而不出现于较为强烈的疼痛刺激 [16 ] 。 这种特别的丘脑分布情况的原因也可能与热刺激的紧张模 式有关 [17 ] 。在把清醒状态孤立地考虑时 ,有害刺激对侧的 脑岛皮质是唯一被明显激活的皮质 ,在由于有害刺激而出现 激活 ,在脑区中 ,有关脑岛的报道最多 [ 16, 17, 20, 23~25 ] 。更有趣 的是在其它脑区没有激活 ,特别是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 (ACC) ,这与有害刺激中枢过程的功能神经解剖的其它报道 相反 [16, 17, 22 ] 。这些阴性结果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致 ,如统计 和刺激强度等 [17 ] 。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在仅仅引起疼痛 感的刺激不被激活 ,中度疼痛刺激强度时 ,它们则被激 活 [ 16 ] 。
1 Tart CT.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state - specific sciences. Sci2 ence, 1972, 176, 1203 - 1210
2 Farthing GW.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92
催眠状态体验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放松 , ②精神专注 , ③判断以及运动和监督的意向降低 , ④对时间 和地点以及自我的定向中止 , ⑤对自身反应象是自动的或似 有外力在控制的体验 [5 ] 。其中 ,至少是放松和精神专注与诱 导催眠的特定的诱导有关 ,催眠放松直接源于放松的诱导和 愉快身体体验的暗示 ;精神专注可能是被诱导持续集中于催 眠师的声音以及传递的指导语上 ,同时暗示其对外界不相关 的刺激源以及自发思维的注意力降低和定向力下降 [6 ] 。与 此一致的描绘是 :精神专注是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 , 在这种状态 ,被催眠者不受任何分神的事情的影响 [7 ] 。
展望 :在对催眠的研究中 ,针对同一状态的研究 ,相互间 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受使者 的敏感性不同以及不同的诱导和暗示的方法 。随着研究的 深入 ,那些神秘的催眠现象将变得不再神秘 ,同时也将极大 地促进精神病理学的研究 ,为传统精神科的治疗提供新的治 疗思路 。。
参考文献
·298·
Shanghai A rchives of p sychiatry, 2005, Vol. 17, No. 5
·综述 ·
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郑 直 王立伟
多年来 ,催眠状态是否存在 ,或者说它是否是一种意识 状态 ,一直是对催眠有关争论的核心内容 ;但持两种相反态 度的双方都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服对方 ;同时 ,对 催眠状态的判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 在不同的催眠师在同一种催眠状态下对同一个被催眠者的 感觉可能不同 ;另外 ,在某种催眠状态 ,同一被试者对不同催 眠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时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许多 被催眠者会完成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 ,催眠 术自从产生以来 ,它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可以说 ,催眠 术的历史是它争取为大众接受 ,争取其科学价值得到人们承 认的斗争史 。在这一过程中 ,催眠师自始至终受到刁难和讥 讽 ,而这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医学同行 。不过 ,这并未阻止催 眠术的稳步发展 。今天 ,它已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 种辅助的疗法 ,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 展 ,催眠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于世人面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