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N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团体概论
第N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团体概论
第N章 第一节
• 3、有特定的政治参与途径和手段。
• 在众多的社会政治组织中,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途径和手段 也往往各不相同。与那些通过市场交换、谈判协商等方式来获取自己 利益的商业和其他民间集团相比,政治社团的参与方式和途径的最大 特点,便是它的政治性。它以影响政府的决策为活动目标,以参与这 些决策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内容,这一点,是政治社团与其他非 政治社团的重要区别。
第N章 政治团体
•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N章 政治团体 第一节 政治团体概论
• 一、政治团体的含义
• 1、团体
• 基于共同的目标(利益需求或兴趣爱好或信念信仰)为基础而集聚 起来进行活动的人们集团。
• 2、政治团体
• 也称政治社团(西方:“政治性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 外活动集团”)是以特定利益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组织起 来,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表达本集团利益诉求,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变动、执行过程,从而实行自身共同利益的人们的集团或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阶层用来为自己服务,因而权力之间的差异和制衡关系为
政治社团寻求有效的影响政治的途径提供了可能。
• 3、群体共同利益意识的孕育与成熟是内在的根据。
• 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以来,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扩 展和加强,政府的政策对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巨大的影响。在资本 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之后,垄断集团与国家 权力直接结合,政府直接大规模于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作用范围大 大扩展,作用程度大大提高,使得各社会阶层、集团、行业、区域等等把实 现自己利益的目光较大程度地投向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共政策,从而组织起 特定社团,影响公共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 政府的决策联系着全体人民的利益,这就使得人民要求以特定的社团组织方 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而通过政府实现人民的利益。
第N章 第一节
• 三、政治团体的特征
• 1、利益基础单一。 •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某种团体均建立在一定的利益之上,从而建
立起一种特定的利益关系。政治团体的利益,一般有两种形成途径和 方式:(1) 一是在社会成员形形色色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诸如 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居住区域、特定社会经历和身份资格等。 (2)在人们对同一社会政治问题的共同要求和看法的基础上形成。 所以,与国家、政党等政治组织相比,政治社团的利益基础显得单一。 加入这一团体的成员的利益目标,也相对直接和具体,也相对地容易 得到满足。
• 2、政治社会的民主化与政府政治作用的普遍性是重要的 政治原因与政治条件。
•
一方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过,由
于它表面上采取了民主的形式,并给予了公民以形式上的政治权利,
从而为政治社团的形成和活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另一方面,资本主
义民主政治实行分权制,功能不同的权力往往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
因素交互影响的必然结果:
• 1、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化与特殊利益群体的形成, 是政治社团产生、兴起的经济前提和社会基础。
• 随着社会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利益关系,而社会关系的
多样性,使得社会利益关系呈现特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政治团体是 建立在多种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关系基础上的组织和制度形态。
第N章 第一节
• 2、代表作:
• 1954年,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Governmental Government):集团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考量和面临共同的挑战 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集团成员协调彼此间以及与其他集团之间关系 的有效手段。集团间的冲突是政治领域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重要动力, 也是公共利益形成的基础。政府政策正是有着一定政治目标的利益集 团作用于政治过程的结果。
• 3、政治团体和政党的区别
• (1)组织目标不同。政治团体的目标是通过影响政府某项公共政策 的制定与执行而实现其成员共同利益。政党其唯一目标就是通过赢得 选举,组织政府,借以将本政党的政治纲领上升为国家意志,左右政 治过程。
第N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一节
• (2)组织性质不同。政治团体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成员构成上) 选择性。而政党则不然,只要承认和支持本党政纲,有利于本党竞取 选票的选民都是积极争取的对象。
第N章 第一节
• 四、集团政治理论
• 1、发端:
• 1908年,(美)阿瑟•本特利(Arthur Bentley),《政府过程》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政治过程实际上是集团间相互作 用的过程,立法、行政、司法部门是集团作用于政府的中介,公共政 策是政府试图协调各种集团利益诉求的结果。
• 2、组织模式各异。
• 政治社团的组织模式有的较为松散,有很明显的临时性;也有的较 为严密并长期地存在。这种现象往往与政治社团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 有关。不论政治社团的组织模式是否严密,一般来说,其成员可以根 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愿进退。一种政治社团的成员也可以同时具有 其他政治社团成员的身份。比如工会会员,可以同时是共青团员或妇 联会员等。这种现象,是政治社团区别于政党的特征之一。
• (3)组织规模不等。除了少数大型组织外,政治团体的组织规模一 般都很小,是一种“小集团政治”。而政党政治是一种“规模政治”, 成员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党的政治前途。
• 二、政治团体的形成
•
现代工业社会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的日趋分化,
促使政治社团的崛起。具体地说,政治社团的产生与兴起是下面三种
• 4、群众性特征。 • 政治社团一般不是政府组织,而是群众性组织。这种特征的主要表
现是:成员的构成更具群众性,不一定有某种特定的先进性;政治社 团的活动目的,也是为群众服务,是特定的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 者;该团体的活动目标、方针、方式及组织模式等,也由该团体中的 群众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决定,是真正的群众自己的组织。此外。 政治社团直接代表着某一方面的群众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社 团存在和活动于群众之中,直接感受着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能与群众 有更为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