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及论述题】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
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
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
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
(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
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
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
(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
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
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
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
(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
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
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
(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
(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
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
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
(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
(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
(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
(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
(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
(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
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
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
(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
内心超脱。
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居处自然感到脱离尘俗了。
17.分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叙事、抒情、写景结合的艺术特点:(1)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但结合叙事与写景。
(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
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
最后是直抒胸臆。
18.陶渊明《咏荆轲》如何表现荆轲形象:(1)荆轲报答燕丹知遇之恩,为知己者死,一种精神境界。
(2)易水饯别,激昂悲壮,义无反顾,英雄豪放。
(3)入秦行刺终于失败,诗人赞美其人其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1)没有战乱。
没有官府和剥削。
人人劳动、丰衣足食。
(2)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赋税摇役沉重、生活艰苦的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0.分析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以景衬情。
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春江,想象奇特,比拟贴切,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的惆怅。
21.郦道元《三峡》中所描写的各季节的代表性景色是什么:夏天:水大、水急;春冬:水清、山高、林荣、草茂;秋天:萧瑟(林寒、涧肃)凄清(猿鸣)。
22.王勃《膝王阁序》段落扣合题目,层层递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的结构特点:(1)本文段段扣合题目。
第一段扣题中“洪府”,第二段扣“秋日”和“登滕王阁”,第三段扣“饯”,第四段扣“别”和“序”。
全文层层转进,开合纵收,自然流转。
(2)第一段由铺写洪府而引出宴会宾主,转入正题,是先纵后收。
接着由登阁眺望而引出对人生的不尽感慨,写景转为抒情,文意纵横驰骋。
最后从抒怀转向自我介绍,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再次由纵而收,结束全文。
23.分析王维《观猎》中的将军形象:塑造了一位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
“风劲角弓鸣”,表示将军威武有力;“草枯”“雪尽”两句表示驰骋射猎,豪迈气势;“忽过”“还归”两句是将军欢快心情,暗示治军有方;结句表示气度不凡,身手矫健。
2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低回伤感的原因: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是其时代精神,故此诗既充满对远赴绝域的朋友的关切、惜别之情,又不无借酒壮行、鼓励其完成使命、立功边塞之意。
以明朗自然的语言写出,感情深挚,气度从容,风味隽永,情调与一般送别诗之低回伤感迥别。
25.分析《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刻内涵:言少意多,内涵丰富。
(1)“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边塞战争的矛盾和问题也由来已久,表示历史的深度。
(2)“龙城飞将”句,对今将军的斥责,作战无能与不恤士卒,呼唤李将军,渴望得到边塞战争的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胜利而归,结束绵延已久的边塞战争,还边塞以和平。
26.高适《燕歌行》边塞诗第三部分描写士兵心理活动对丰满土兵形象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征入与妻子的两地相思,再现了士兵们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从久戍边地的辛苦到两地相思的幽怨,从边庭生活的凄凉到身陷绝地的悲痛,思绪起伏转折,笔致婉曲缠绵。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这些土兵为什么会身陷绝境?罪在何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7.高适《燕歌行》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1)边境告急,出师征伐。
军书频传,敌人猖獗。
战士血战,艰苦万分。
思妇断肠,战士思乡。
边境萧条,寂寞凄凉。
诗人呼唤李将军,渴望胜利;同情士卒,斥责今将军。
(2)重点是写苦乐悬殊。
28.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1)运用神话传说。
(2)强烈的感情色彩。
(3)丰富的想象。
(4)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29.分析李白《将进酒》中诗人情绪变化的特色:蹉跎岁月的深沉忧虑;由悲转乐,酣饮狂放;由酣饮纵乐中表达埋没于世的激愤;最后点明借酒浇愁。
3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2)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九言。
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
(3)至于“吟留别”而无一字抒别意,旨在借“别”抒慨,另有寄托,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31.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如何体现“诗史”的特性: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贤者不得用,诗人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淫乱,臣下不恤国事;百姓受尽压榨,贫富尖锐对立,国家岌岌可危。
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失业徒”“远戍卒”,民不聊生,动乱迫在眉睫。
真实地本质地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的社会情景。
32.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我形象作结的作用: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3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何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其内心感情:意外听到直捣叛军老巢表现惊喜。
“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的情态,又是百感交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喜的动作。
“纵酒”是“喜欲狂”的形态,“好还乡”是“喜欲狂”的原因。
34.杜甫《秋兴》之-抒情与写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1)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寓老大伤悲、情怀落寞。
(2)骇浪滔天寓时局动荡、心潮翻卷。
(3)阴云匝地寓国运暗淡、心情沉闷。
“丛菊”“孤舟”句显示乡思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