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感受的主观随意性

审美感受的主观随意性

中国古典文学与主观审美
----审美感受的主观随意性
内容提要:
(1)文化(culture)与美(beauty)
(2)中国古典文化发展中的审美注意力(the attention of beauty appreciation)转移(3)文学审美的主观动力机制(the mechanism of subjective motive force)
(4)主观价值(value)取向与文学审美
参考文献:
(1)《时尚美学》刘清平著(2)《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张娅娅著(3)《美学》朱立元主编(4)《美学教程》张玉能主编
(5)《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李天道主编(6)《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王晓华著(7)《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丁来先著(8)《美学》邢建昌姜文振主编
(9)《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10)《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著(1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12)《历代文学作品》朱东润主编(13)《文学的艺术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
正文:
我国古典文化渊源而流长,从三皇五帝时“精卫填海”式的神话传说的扑朔迷离,到先秦诸圣的《诗经》,《楚辞》的琅琅上口,到《上林赋》般汉赋的铺叙华美,到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五言腾涌”,到南北朝时期骈文巨著华丽恢弘,到唐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浪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心,到宋词的风花雪月、优哉游哉而又胸怀天下、志在千里,到元曲”断肠人在天涯“的缠绵绮丽,最后到明清小说的匪夷传奇、缠绵悱恻,千年的文化传承,文人骚客代代相传的文采。

文化的美传承了五千年,美的文化也流淌了数十个世纪。

这一段记忆对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仅仅只是欣赏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除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这条明线(thread of bright)外,还有一条暗线(thread of dark)那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审美感受注意力的转移,也正是是这种审美主观注意力的转移间接造就了一代代的璀璨斐然的文化的传承与更替。

因为对于自然的敬畏,人们倾向于赞美自然的强大,所以三皇五帝时代神话(mythology)传说成了人们寄托审美情趣最佳的方式。

因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人们倾向于描绘生活的淡然,所以人们把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于先秦诸子的四言诗章。

因为对于天下一统,国威远扬的心悦诚服,人们开始着力铺叙生活的美好,华美铺叙的汉赋因适应了人们审美主观的需要而风靡全国而长盛不衰。

因为对于生活的珍惜,人们逐渐被务实的新生文学吸引,在人们主观审美感受的推动下建安文学的朴实激荡日渐繁荣。

因为对于歌舞升平的迷恋,逐渐的沉迷于纸醉金迷,于是乎华美取代了朴素,骈文取代了建安文学,人们日趋华丽的主观审美倾向促使骈体走进我们的视野。

因为对于繁荣盛世的顶礼膜拜,对于急转直下的忧心忡忡,五言律诗七言绝句,惊世之作络绎不绝,人们在盛世与乱局中的审美转向造就了五万多首风格各异的诗歌。

因为对于重获安宁的欣喜中的生活期待,有诗余之称的词逐渐兴盛起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词一下子占据文化生活的统治地位,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倾向又一次成就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对于社会不满而又无处发泄的苦闷,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最能表达不满情绪的戏剧上来,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审美也就逐渐倾向于曲作,主观审美的倾向转移间接推动了元曲的发展。

因为对于市民阶层的崛起的适应明清小说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于是乎志怪传奇一时风头无两,大家大作层出不穷,市民阶层主导的社会审美转型再一次成就了类似《红楼梦》的不朽之作。

仔细分析下,那些古典文化成就的背后,那些璀璨文明的背后,整个社会主观审美倾向(the tendency of subjective beauty appreciation)的改变一直推动着文化的传承,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审美感受的主观随意性导致了人们审美注意力的转移,接着这种转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其动力机制大体由以下三点构成:一,审美需要(needs of beauty appreciation),二,审美理想(ideal of beauty appreciation),三,审美趣味(interests of beauty appreciation)。

审美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们对于审美的需要也各有不同,诸如久乱思定,久治生变,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审美需要往往也有不同的变化。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我国古典文学的理想主体都是由知识分子奠定,而其中文人骚客更是得到社会认同的审美理想的主要缔造者,在这些人眼里审美理想不外乎反映国计民生,探究天人之理,抒发个人感慨,赞美盛世华美等几种。

再者,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activity)和审美评价(appraise)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贯穿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始终,有一条文人理念的线索,在文人眼里始终有这么一种审美趣味的评判标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审美趣味就不仅仅是就个人而言了,更多的具有了一种群体性质。

于是乎大众化的文学审美所代表的也就不仅仅是个人的看法,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阶层的人的社会主张。

在文人性质主导的社会审美动力机制下,中国古典文化美学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这么来讲:在以知识分子为主力的文人阶层的引导下人们的主观审美感受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乃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脉络。

除了审美动力机制以外,主观审美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价值观(sense of worth)的影响。

时代滚滚向前,文人们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进化之中。

从孔子的礼乐仁人,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李贽的离经叛道,再到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随着时代价值体系的变迁,文人的审美价值观也一样在改变,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潜意识都将自己的审美思想融入其中,这就为各类文学体裁的兴起奠定了主观基础。

总的看来,不同时代主观审美观点的变迁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奇迹,可以说正是审美感受的主观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灿烂文化的发展。

刘华骥20091786
文新学院新闻学一班
2010-6-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