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诗人刘禹锡☆王东刘禹锡的确是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怀古诗沉着稳练,竹枝词风调自然。
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渗透着一种百折不回、积极乐观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面临三重困惑:生活困窘,仕途失意,生命质询。
面对困惑,或求之于内,或求之于外。
求之于外时,那“不为尧存,不为桀忘”的自然便很容易地和心灵搭建起了契合的桥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的时序更替盛衰荣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情感的寄托点,“春女感阳则思,秋士遇阴则悲”,于是,“伤春”“悲秋”便成了文人笔下最为常见的两大主题。
困惑的文人习惯于塑造一位儿女情长的闺中怨妇,通过她们“帘幕无重数”中“衣袋渐宽”般的对男人的钟情和苦恋来补偿作者生活、仕途诸方面的缺憾。
而这种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流水落花”而倍感“红颜易逝”的。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看见“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反映。
这是“伤春”系列的一大特征。
而“悲秋”系列则是文人毕竟不甘心的苦苦挣扎。
他们渴望“沙场秋点兵”,但现实只能让他们“醉里挑灯看剑”。
所以相对于“伤春”系列的美人迟暮来说,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末路。
刘禹锡《秋词》一诗中对此一言以弊之:“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一反灰暗萧瑟的“悲秋”传统,色彩亮丽,实为“阳光”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到此处,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朗。
刘禹锡一生被贬远州达二十多年,并且是几次遭贬。
二十多年“长安不见”。
他有愤懑,有苦愁,但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乐观。
也许正是因为贬谪经历才让他在巴山蜀水间能够接触“含思婉转”的《竹枝》俗歌,“乃依骚入《九歌》作《竹枝》新词九首,教里中儿歌之,是盛于贞元、元和间。
”(《乐府诗集》)于是,唐诗至刘禹锡处又别开生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贬谪并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
当然这种原动力还是来自于他那健康向上的心态,他如果一味地成缅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级而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话,又何谈什么文学创新!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人物。
顺宗李诵承大统之后,王叔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等特权阶层的疯狂围攻,特别是信任他们的顺宗因患重病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为宦官所拥立,于是王叔文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被朝廷赐死。
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居朗州十年,他有幸被召回京城。
十年后的京城已是人事全非,当年王叔文等人去台空。
能被召回,应该俯首帖耳安身立命,但刘禹锡居然作了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自朗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执政者自然不悦,将他远贬播州,朝廷重臣裴度以刘母年老为他求情,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这样在京城只作了蜻蜓点水似的停留的他又携白发苍苍之老母向连州进发。
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这一去又是十四年。
十四年里他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皆是远郡。
中古时期的唐代,广东四川等地与今天恰好相反,相对于中原地区,尚属化外之地、蛮荒之域。
其落后闭塞完全可以让迁客流徒受到足够的惩罚。
“戳力上国,流惠下民”“致君尧舜”是曹植、杜甫的理想,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的政治抱负。
但刘禹锡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黄金岁月流放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了,当时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柳宗元有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连州刺史即刘禹锡),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可谓典型的“迁客心理”,刘禹锡同样也痛苦过,迷茫过,但没有失望,没有放弃。
敬宗宝历二年(826),作为和州刺史的他再次被召进京。
他一路北上,这年冬天到了扬州,和大诗人白居易相逢。
冬天的扬州衰草迷离,雨雪霏霏……风,忽来忽去。
远处瘦西湖上的台榭楼阁若隐若现,远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浪低水阔、帆影片片。
离亭上这对命运坎坷的诗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
这就是那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依然透着别人少有的亮色,特别颈联自是千古绝唱。
千山万水,直到文宗李昂大和二年(828)他才回到京城,这已距当初遭贬二十三年了!三月的长安草色氤氲、桃花烂漫。
二十三年之后朝中人物别是一番景象。
但当年权贵余威尚存,刘禹锡却视而不见,一首《再游玄都观》,“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因而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认为该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八个字是论诗。
遭贬二十余年终不屈服,蔑权贵,轻禄位。
嬉笑自若,少有其匹!刘禹锡特立独行,他不同于不肯“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从而决绝赴死的屈原,也不同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复归自然的陶渊明,更不同于为了荣华富贵而身事权贵的宋之问。
他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不迎合,不退缩;含着泪,带着笑,是满目萧瑟中的一片绿色,又是阴霾沉沉中的一方晴空;他沉着而不乏亲和力,讥诮而不失于刻薄……刘禹锡,以一个阳光诗人的形象光耀千古。
(宋瑞雪选自《新作文》)刘禹锡怒写《陋室铭》☆李春碧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
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了一篇短文《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有识之士曾云:如果刘禹锡官运亨通,一直在朝廷为官,身居殿堂,他能写出《陋室铭》这样传诵千古的佳作吗?(郭敬燕选自《知识窗》2002年第9期)刘禹锡骂蚊★一名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黜为连州刺史,接着又贬为朗州司马,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
于是,只好寄情于笔墨,用诗歌和散文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唐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怀着对宦官、权贵的不满心情,来到江西南城麻姑山游览散心。
他居住在一个叫“仙人洞”的山洞里。
附近的乡民听说是鼎鼎有名的刘禹锡来了,纷纷来洞中问候,许多乡民还给他送来野草“门井焰”。
刘禹锡见乡民们送来这么多的“门井焰”,心里纳闷,就问其中的一个老翁。
那老翁说:“这‘门井焰’是专门用来熏蚊子的。
这洞中的蚊子又大又毒,所以将‘门井焰’赠送先生。
”刘禹锡听了老翁的这番话,心想,老百姓憎恨恶蚊,犹同清廉正直之士憎恨宦官权贵一样。
待乡民们走后,刘禹锡又把随行的仆人也打发走了,独自一人点燃蜡烛,盘坐洞中功读。
二更刚过,洞内嗡声四起,一群群蚊子飞舞盘旋,左一口,右一口,咬得刘禹锡心惊肉跳,全身疼痛。
不得已,只好将乡民送来的“门井焰”点起来。
顿时,洞内浓烟滚滚,飞蚊四窜。
面对这一情景,刘禹锡心潮起伏,诗兴大发,随口吟诗一首:沉沉夏夜黑洞洞,骂汝群蚊欺我单。
聚闹喧鸣惊梦醒,欢腾关舞见愁烦。
乱音谤耳似箭毒,利嘴伤人比刀残。
且待清霜秋日晓,烟山灰烬尸骨寒。
这首诗只是刘禹锡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
在他自己看来,似乎“俚句”,却是一种最真实的写照。
这恶蚊,不就像那些吮吸民脂民膏的权贵吗?后来,刘禹锡多次对此诗修饰、充实,成为闻名后世的一首著名长诗《聚蚊谣》。
郭敬燕选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刘禹锡名句集锦★郭敬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志见示》)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申为人的年龄,年纪。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到这里来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只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它开花的时候惊动整个京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本义是说在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摧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们对新事物的发现和喜爱,或者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愿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晋代时王导谢安两显赫家族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远山倒映在水底,那山头的云仿佛雪一样;一眼望去,桥边岸上的青青草色像烟雾一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夜晚的湖面和秋夜的月光一样的平静,多像镜子没磨光时的样子啊。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不知不觉已经站在了栖灵寺的塔顶,已半入云霄的欢声笑语,引得无数游人抬眼观望。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之一)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却出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