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论文完成日期: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

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正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

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

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

”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

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

在《上淮南李相公启》中说:“虽甿谣俚音,可俪风什。

”意思是说,民歌、民谣可以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媲美,因此应该向民歌学习。

现存刘集中《竞渡曲》、《采菱行》两诗可以确定为朗州时期所作。

这两篇作品初步显示了学习民歌的成效。

后来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竹枝词》、《浪淘沙词》、《淮阴行》、《堤上行》、《踏歌词》等诗,有的描写人民的劳动场面,有的表现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画,题材更为广阔。

试看如下一些诗篇:竹枝词(两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一首诗写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状况,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

后一首诗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从而含蓄婉转而又真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堤上行三首一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二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流水无限月明多。

三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诗中剪取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三个镜头,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画和堤旁船只来往不绝的兴旺景象。

(二)刘禹锡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且歌颂什么,讽刺什么,倾向性鲜明。

永贞之变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对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权臣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先后削平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这是中唐时期又一件大事。

向来关心国家统一的刘禹锡分别以《平蔡州》三首和《平齐行》二首,热烈地歌颂了平叛战役的胜利。

平蔡以后,废除苛法,“蔡人始知有生民之乐”。

刘禹锡这些诗的选材和主题思想,都“正得当时之意”[2]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此外,如对“甘露之变”、朋党之争,刘禹锡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至对于象宦官煽动兴元兵变,杀害李绛,温造重新镇定兴元这样局部性事件,他也写诗寄贺,在这些诗中,战斗性最强的是讽刺诗,如《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它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诗中讽刺的对象虽然不能确指,但肯定是顽固派的封建官僚。

(三)刘禹锡的示志诗和怀古诗,熔咏史与示志于一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

刘禹锡的仕途颇多波折,在政治上多次受挫,有些还与写诗有关。

但他总不屈服,仍然以诗歌来吟咏性情,遣愁寄慨。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诗,都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守正不阿的人格和对权贵的愤慨。

在封建社会里,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刘禹锡这部分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衰病之际,他还写出了一些自强不息的好诗。

刘禹锡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不仅艺术技巧纯熟,而且思想内容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试看《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通过对发生在西塞山的历史往事的描绘,指出了人世变化巨大而山川依旧,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并寓有天下一统,群雄竞逐局面已难行得通的深刻告诫。

其将讽戒之意贯穿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给人以回味余地,令人深思。

二、风格上有新的突破(一)意境优美,词藻瑰丽,但很少有堆砌现象。

唐代张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一人”,说明他在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

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

他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写作技巧糅合起来,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体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

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作,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很有文彩,好象连珠缀玉一样,绚丽动人,读了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如《杨柳枝词九首》的第八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3]这些话更有利于对该诗巧妙之处的体会。

另外,在《百舌吟》中,刘禹锡用“红雨”喻落花:“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用花来比男子:“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其遣词命意造旨很高。

(二)构思新颖,精炼含蓄,但能避免晦涩之病。

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4]前一句是说,诗歌要精炼含蓄,以少胜多,后一句是说,诗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讽刺诗、怀古诗、咏物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如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运用极为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巷口的夕阳、桥边的野草和屋前的燕子三种景物,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和诗的题旨深深地隐藏起来,却又特意点出朱雀桥、乌衣巷、王谢等历史上著名的地名和人物,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然后以燕子飞入普通百姓家作结,把读者的思想带回到现实。

诗的前两句中“花”与“斜”成对,“花”为使动用法,因而显得精炼而富有动态,看似平易却又颇见巧思。

后两句在人们不经意处着笔,写出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含意丰富,具有蕴藉之美。

元代的方回曾经指出,刘禹锡的诗歌“言言精确”[5]“且是句句分晓”,“别无暗昧关锁”。

[6]所谓“精确”和“分晓”,是说语言精练含蓄而又不晦涩,读者在掩卷一想以后,能够体味到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有人说他“词巧”,也有人说他“意工”,确也如此,日常生活中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一着刘禹锡的“意”,便化为美妙的诗句。

他自己也说是“境生于象外”[7]。

意思都是一样,那就是含蓄得好。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而又不失于平浅。

刘禹锡懂得民歌曲调。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有不合四声的,但音韵浏亮,节奏鲜明,轻重低昂,合于自然,这同他学习民歌曲调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文人对民间生活不熟悉,单纯模拟民歌,容易失之平浅。

刘禹锡长期遭贬,接近人民,热爱生活。

他的不少诗歌吸取了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柔美的风格,有着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感,多用比兴、谐音、双关语,使人感到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又比一般的民歌细腻、华美,因而人们乐意传唱。

如:元结在湖南时所写的《唉乃曲》,早已是结合当地民歌的先例;相形之下,《唉欹乃曲》还是书卷气或文人学士气太浓,远不及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的真率和活泼。

如《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由于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再加上语调的清新自然,常常被人称引。

两《唐书》本传都有关于他的诗歌适合于传唱的记载。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

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

”[8]一直到晚年,他的不少诗歌还保持着这个特点,如《醉答乐天》:“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似云间相逐飞。

”就是一例。

三、诗中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一)顽强不屈,富于斗争精神。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十年的贬谪,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但他仍然倔强地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出他的顽强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暗示这些人是由于王叔文集团败一诗,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

这都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刺”[9]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作者因此诗获罪,正如他的朋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作者明知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怕。

可见他是富于斗争精神的。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相关主题